合适的配乐让古诗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感知。

一对父女、一把吉他、一首古诗:怎样火遍了海外?

2022-04-28 12:23:34发布     来源:成长的可能    作者:张蔚斐  

  作者|张蔚斐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来源|成长的可能

  近年来,“唱古诗”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涌现出一大批古诗歌曲唱作者。其中,一位远在澳洲、名叫阿保的老师因为真挚、优美的曲调火遍全网。

  阿保试图用“唱古诗”的方式激发海外的孩子对古韵律的兴趣,在古代,古诗词原本就配合音乐一起出现,合适的配乐让古诗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感知。

  阿保老师身上有很多标签,英文老师、中文老师、民谣唱作人、“阿保民谣Live Yard”创始人、街头艺人……但阿保专注的事情只有两件:语言和音乐。在他看来,音乐也是一种语言,他将自己定义为“语言老师”。

  对于“唱古诗”这种新式的语言教学以及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潜能,阿保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1

  为教学创作古诗歌曲,

  和女儿共唱《静夜思》走红网络

  阿保在澳洲教中文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当地的孩子在学习母语英文时,也会大量采用歌曲学习的方式,这些孩子很熟悉这样的学习模式,甚至会主动问阿保老师:“能用唱歌的方式学习中文古诗吗?”阿保是壮族人,他一直以来就对唱歌很感兴趣,也会创作,这促使他开始慢慢准备“唱古诗”教学。

  在阿保教唱古诗的过程中,有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学生——汉娜。汉娜是中澳混血,在她跟着阿保学中文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自己的音乐天赋,原本她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会唱歌,阿保评价汉娜有“天籁之音”,建议汉娜的父母在这方面多做培养。后来,汉娜成为2020年澳洲歌唱比赛儿童组南澳冠军,汉娜的父母也特别感谢阿保老师。

  “没想到竟然意外当了一回伯乐,她父母特别感谢我,我说应该感谢的是我们中国精妙绝伦的经典诗词文化。”

  在阿保看来,“唱古诗”是一种立体的综合的教学模式,值得家长借鉴。

  “现在也有很多汉学家和古汉语理论研究人员在还原古汉语情境下的音乐,但我现在做的事是用现代普通话作为主线反过来编曲,我的目的还是根据教学需要教孩子们说普通话。”阿保说。

  正是这一原因,使阿保老师的古诗歌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和喜爱,容易学唱、感情真挚,让他的古诗歌曲很快就在学生之间流行起来。

  随着阿保创作的古诗歌曲积累越来越多,他开始带着女儿Emily一起唱歌,一把吉他,一曲童声,古诗歌曲也给他们的亲子互动中增添了很多美好回忆。

  阿保和女儿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的短视频引起了大量关注,一首情谊真挚的《静夜思》,道出了多少游子的思乡心情。阿保坦言,女儿也是他创作的灵感。在创作过程中,他常常会和女儿聊古诗的创作背景,寓教于乐。

  古诗歌曲《静夜思》的创作就是阿保和女儿之间的一段温馨回忆。当时,阿保和女儿分隔两地,他一个人在澳洲,家人都在国内。月圆之夜,望月思乡,这种情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正是在这样浓郁的思念的氛围中,阿保创作了《静夜思》的编曲。

  “我和女儿探讨,如何把这些思念的情绪宣泄出来呢?古诗词就成为最好的通道和载体之一。当我和她聊起这首歌该怎么唱的时候,她会把她的回忆和对我的思念之情表述出来。在我们互相表述对彼此的思念之情的过程中,也增进了我们父女间的感情。”

  在与女儿长时间的两地分隔中,一起创作古诗歌曲成为一种纽带,父女俩有了一件共同要做的事情。

  “她有她的角度,我有我的角度,有很多的碰撞和重合点,如果我们自己的孩子能和我们一起唱古诗,我觉得是特别美的,因为古诗本身就有很多教育意义和抚慰心灵的作用。小孩可能不太懂,但大人带着她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她可能就能慢慢体会与父母之间那种很难用语言形容的情景感,这对我们的亲子关系肯定也是有促进的。”阿保说。

  #2

  “英语是节奏性的语言,

  汉语是旋律性的语言”

  阿保在国内教了十几年英文,现在又在澳洲教中文。

  在他看来,语言教学除了学语言本身,还有背后的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看世界的角度,都很有意思。

  “有时候我们会从一个比较大的宏观角度讨论‘为什么我们要学一门外语’,这时候我就会跟我的学生提到我自己,我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如果我不会英文,我就不能从乡村走到城市,最后留在大学里教书,也不会拿到国外的工作,现在也不会在澳洲给你们唱中文歌。”

  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在阿保看来是很有必要的,他提到自己儿时的玩伴,大部分还是留在家乡那个相对比较小的区域,正是语言的力量,让他得以突破地域的局限。

  在国内教了十几年英文的阿保老师也看到了很多中国孩子在学习英文上的痛苦,例如背英语单词,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很多孩子学成了“哑巴英语”,想找到语言学习的技巧,前提是要了解不同语言背后的差异。

  “比如我们背英语单词,口袋bag,通常就直接拼写b-a-g,不知道为什么,但是记久了,就知道bag是口袋的意思,这是学汉语的常用方式,这样的记忆就没有跟发音联系上。英文和汉语不太一样,汉字就相当于一个图腾、画面、记号,汉字跟语音是分开的。比如‘土’字为什么读出来是tǔ,没什么规律。汉字是字形、语义、语音三角的结合体,但英文是两点的,比中文少一点。西方学自然拼读,看到bag就自然能读出来。但如果我们用b-a-g的方法死记,那么声音就缺失了。所以现在国内也有很多英语自然拼读的推广,我觉得也很好。”

  “英语是节奏性的语言,汉语是旋律性的语言。”阿保总结到。

  在阿保的观察中,国内外的孩子学习外语的原动力是不同的。中国的孩子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很多,而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孩子在外语上花的时间比起中国孩子来说太有限了。因为他们时间投入太低,所以学习成效也不高。除此之外,他们也没有外语考试的刚需,完全是兴趣驱动,这会筛选出真正对语言感兴趣的孩子,到后期这些孩子的动力会很足。

  与国外孩子因兴趣学外语不同的是,国内学英语是全面铺开,这保证了大部分孩子的外语基础,但是如果不能让孩子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就会造成这么多年来一直困扰国内家庭在英语学习上的问题:耗时费力不讨好。

  “现在的孩子依然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大学毕业了,想说几句英文,说不出来。英语‘读写’可能还稍微好一点,但是‘听说’很糟糕。这是方法出了问题。”阿保说。

  要解决孩子们学习语言后继力量不足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动力。

  #3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家长要帮助孩子享受学习的过程

  以古诗学习为例,“背古诗”和“唱古诗”这两种学习方法有什么区别?阿保认为,歌曲能让孩子学得更轻松,也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就算是反复练习也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除此之外,孩子也可以用古诗歌曲来演出,把中文韵律的美感在音乐中展现出来,无形之中为千年流传的古诗加了很多分。

  “唱古诗”这件事对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有很大帮助的,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很重要的,当孩子有了兴趣之后,重复哼唱古诗,对于他们的记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唱古诗的过程也能愉悦孩子的身心,让他们感到快乐,这是有声的滋润。”

  在孩子的启蒙阶段,不少家长都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多记住几个英语单词、多背几首古诗,但有些孩子进展很慢,学不进去。

  “国内的家长想在孩子的白纸状态下多往他们脑袋里塞一点东西,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忽略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或许会适得其反。虽然唱古诗这件事对很多孩子来说是有趣的、是对孩子的语文素养有积极作用的,但如果有孩子真的比较抗拒这件事,那么我也不赞成家长在这样的状态下去推着孩子走,会在心理上给他们造成更大的逆反。缓一缓,或者让他们看看别的小朋友在这件事上展现出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侧面给他一些激发。

  阿保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朋友的孩子对学习中文这件事本身都很抗拒。小朋友经常来他家玩,他就会带着几个小朋友们一起唱古诗,朋友告诉他,回家的路上孩子一直在哼唱这段旋律。

  “兴趣”才是孩子的原动力,而不是大人非逼着孩子去做一件事。在与阿保老师的对话过程中,他反复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我一直都说,不是我在教孩子,而是我打开了他们想学的‘愿望箱子’,当他们想去学习的冲动拦不住的时候,他一定会成功的。”

  阿保在国内外的家庭教育上也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当我们谈到国内国外的家庭教育时,想到的总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事实上我们常常忽略了在家庭教育领域,中西方文化的共性是远远超出差异感的。家长的目标都是在孩子的黄金阶段获得最好的最优化的资源,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区别是在于方法论和学习的本质认知差异。

  阿保提到,国内的家长更关注结果,有时会用压力推着孩子往前走,孩子小、贪玩,家长就需要多加引导,把他们引导向一个较好的结果。而国外的家长更关注过程,在意孩子在过程中是否开心、愉悦?国外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愉悦的,那么他们自然会继续去学,至于学了多少,量化的东西,相对不是那么在乎。国外的家长认为这是长期化的过程,而不是短期的起跑线的比拼。

  中国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很焦虑,对此,阿保认为,家长首先要解决焦虑本身。

  “如果父母每天都很焦虑,觉得孩子怎么学都学不够、学不好,无形中就把很多负面情绪带给了孩子。没能在阳光雨露下成长的孩子,怎么能茁壮呢?

  “所以最重要的问题在家长,不在孩子。家长首先解决焦虑,在轻松的环境下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的对话,从中了解孩子的兴趣点,从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做针对性的规划,这比照搬别的家庭的所谓的‘成功教育经验’要好得多,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