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玮
头图|成长的可能
来源|成长的可能
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家的时候性格活泼做事积极主动,但只要出门就容易畏畏缩缩,甚至喜欢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也会敢怒不敢言。
也有一些孩子,无论是在公园或是幼儿园,在与孩子们相处时常常躲在一旁,面对突然走来的小朋友,还会打到对方……
学会社交,终归是孩子走入社会的必要能力——孩子能否从家庭顺利过渡融入社会,不但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发展,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过程。
《成长的可能》编辑团队与国内著名儿童教育心理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薇进行了对话。
林薇自1990年起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咨询与培训工作,1994年创办北京金色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至今,针对孩子的社交问题,她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家长要多学习,孩子特定的社交问题知道得越多,你就能更好地帮到孩子。”
成长的可能:您怎样看待当今孩子们的社交特点?在社交场景下,孩子间常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林薇:当今是电子化、信息化、快捷化的时代,孩子的成长是脱离不了时代的大环境,更是身处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孩子们的社会交往也不可避免地具备时代特点,比如利用社交媒体上展示、沟通、交友;游戏世界里的虚拟化社交;信息获取广泛、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社会交往挑战大。
这也导致孩子们容易在社交时出现一些相对反面的状况,比如:
1、孩子被同伴排挤,孤立,苦闷,与同龄人玩不到一起去,显得格格不入,被集体孤立。
2、孩子易跟伙伴发生冲突。
3、孩子性格被动,无主见,没有想法,总是依附着别人,在交往中显得很被动。
4、情绪管控差,爱发脾气。
5、不爱说话,不善交流。
6、不自信,凡事易退缩。
7、固执任性,不会处理问题。
成长的可能:一系列问题背后,暴露的是家长对孩子社交能力培养的哪些缺失?
林薇:孩子的社交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是生理性原因,有的是性格原因,当然更多的是由于家长养育上存在一定缺失,正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斯所说:“许多人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和谐相处,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
成长的可能:这是否意味着,童年时期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影响深远?
林薇:是的,这就对家长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我想举几个日常生活中家长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引导。
1、替孩子表达。
大人带孩子外出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些自己认识的人,会跟孩子说“叫爷爷”、“叫奶奶”等等,孩子可能还没反应过来,没来得及说,大人就开始替孩子说“孩子害羞”,孩子已经没有机会再说了。这样一次次地代替孩子表达,孩子自然就习惯了不打招呼了。
2、过度保护。
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的都不多,都是心肝宝贝,保护得密不透风。天热了怕太阳晒,天冷了怕北风吹,所以很少带孩子外出。孩子接触的人只有自己的家人,和少数几个邻居。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孩子就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如果家长也不擅长社交,孩子也学不会社交。
3、期望值过高,对孩子的表现动辄不满,训斥,造成孩子自卑、退缩等。
4、害怕孩子受欺负、吃亏,限制孩子的社交拓展。
5、家庭关系不和。
心理学家发现,生长在不和睦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社交焦虑。如果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发生冲突,孩子会感到恐惧、警惕、悲伤,导致情绪失调,遇到社交问题会退缩。
6、对孩子正常心理需求漠视。
家长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会导致孩子没有自我的正确感知,成为低自尊的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有缺陷,扩展到认为社交对自己有威胁,故而出现社交焦虑。
成长的可能:那这时家长们能做什么呢?
林薇:要针对以上的这些点,去进行调整。比如创造条件让孩子扩大社交面。
孩子和同龄人自由玩耍的时间和机会太少,大人为孩子创造的社交机会不够多,导致孩子没有机会在玩耍中发展社交能力。
如有的家长害怕受骗不安全,教给孩子的不应该是“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简单的结论,而应该教给孩子判断能力,学会判断在什么情况下与陌生人接触是危险的。(跟陌生人聊天不要泄露自己的隐私信息,不要吃陌生人给的食物,如果陌生人找你帮忙,或者提出要你跟他一起上车,一起去个地方,一起去找爸爸妈妈等过分要求时,一定不要跟陌生人走。)在大人的陪同下接触不同的陌生人,和陌生人交流,有了实战锻炼的机会,孩子才会慢慢习得自己的判断能力——其实这也是一种社交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要多鼓励孩子表达,说出自己的想法,多正面交流。孩子怕羞心理的形成与儿童时期缺乏父母的抚爱或很少与外界环境接触有关。
这类人的性格大多内向,气质属于粘液质型、抑郁质型或两种类型的混合型,神经系统较脆弱,女性多于男性。怕羞心理产生的原因,除了与人的气质特点有关外,主要是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可以让孩子先在熟人范围里多发言,然后在熟人多、生人少的范围内练习,再发展到生人多、熟人少的场合,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对羞怯的心理抗力。每到一个新场合之前,事先作好充分准备,增强信心,提高勇气。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有了社交障碍,家长在帮助孩子调整的时候,可以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突破。
最初,要由家长帮助孩子挑选合适的社交目标。
比如,帮孩子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鼓励孩子和他们交流沟通,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的话题,交谈比较投机,孩子就不会出现社交焦虑。
当孩子慢慢可以做到后,再逐步扩大社交范围。
等孩子有了固定的朋友,能够敞开心扉,变得比之前更开朗的时候,再逐步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让孩子的社交能力得到历练。
同时,家长可以教孩子学会自我暗示法——每到陌生场合自感紧张时,可用暗示法镇静情绪。
心理学家卡格恩曾对一批儿童进行了为期二十多年的跟踪调查:当初有羞怯倾向的人,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克服了羞怯的性格,父母的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以及机遇,对孩子的性格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做好预防工作,提前改善,当孩子会出现社交焦虑的时候,我们也不要紧张,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纠正就好了。
成长的可能:除了这些,还有哪些方式方法家长可以试着掌握么?
林薇:还有几个方面,的确也要注意。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多关注孩子各阶段的心理需求,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有能力输出价值,有长处和闪光点,不仅增强其自信,更是吸引同伴的优势。
家长也要学会利用榜样的力量——研究表明,让一个善于交际的孩子充当模特,向那些性格内向、交际弱的孩子演示各种社交技能,如对人微笑、分享行为、给人称赞、主动发起接触,大大有效增加了学习者的模仿交际行为。
这里的诀窍是:榜样跟孩子越相似效果越好。如果家长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榜样和机会,可以向孩子解释其变化,增强孩子的期望和成长动机。
家长要提高孩子自尊心——悦纳自我,孩子因为自己身体的缺陷会缺乏自尊,因为家庭环境不好缺乏自尊,因为家长总是批评孩子也会缺乏自尊,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接纳自己的一切,才会让别人接纳你。用向前看的方式和孩子对话,孩子就会欣然接受自己面临的一切,拥有深深的幸福感。
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保持和睦——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持鼓励和欣赏的态度,面对孩子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而不是发泄情绪为目的,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有自尊,不会害怕社交。
成长的可能: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困惑,自己的孩子很爱发脾气,动不动就打身边的小朋友或是大人,导致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他玩……这时家长该怎么办?
林薇:情绪管理能力是从小培养的,当然有的孩子的情绪管控差要排除生理因素,比如疾病、或者检查有没有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钙(钙有抑制脑神经兴奋的作用,脑神经有充足的钙容易保持情绪稳定,缺钙则会情绪不安,易激怒。) 缺B族维生素(就会造成精神亢奋,情绪失控)。 维生素C (脑神经机能就会降低,也会造成情绪不稳。)还有考虑是否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因素(触觉失调)或者多动症。
成长的可能:另一个家长的常见难题是,该如何既让孩子在幼儿园或小学有个好人缘,又不会被欺负而不自知?
林薇:这其实是界限感的问题。
界限感是尊重的体现,而尊重从来都应该是双向的,既要尊重别人,也要懂得尊重自己。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应该掌握好这个度,既不能因为怕孩子吃亏、被欺负而一味教孩子做“小霸王”,也不能为了合群而一味委曲求全。
家长不要总替孩子做决定,挡枪,让孩子自己多做决定,有助于培养自我意识和主见,明白自己的事自己负责;家长也要知道,让孩子学会说“不”是个技能,比如用商量的口吻委婉地拒绝;也要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会寻求帮助。
成长的可能:您对家长们还有哪些建议么?
林薇:我想分享五个方面的建议给家长们
1、尽可能多地学习对孩子特定的社交问题,知道得越多,你就能更好地帮到孩子。
2、观察并记录。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孩子有社交问题帮助很大。寻找行为模式,这样你可以试用不同的策略去改变他们。当去和孩子的医生、老师或专家交流的时候,你的记录会很有帮助。
3、做好自我的情绪管理,寻求家庭成员的支持。
4、寻找一些社交技能培训。你可以参加雨林家长工作坊或课程上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议,可以向专家咨询一下如何帮助孩子交朋友和提高社交技能。
5、和其他家长交流。虽然有时好像只有你的家需要帮助孩子处理社交技能问题,但其实不是的。与有相同问题的家长交流并分享一些见解和策略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