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网3月12日消息,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双减”取得了哪些成效?“双减”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继续落实“双减”需要从何处发力?一起来看报告全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育国情调查中心组建“全国‘双减’成效调查课题组”,对“双减”改革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根据科学抽样,问卷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的213个区县、3564所学校,其中小学2078所,初中96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84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2所,其他学校115所。
2021年12月20日-28日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系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校长3564人、教师229361人、学生375325人、家长1079052人,合计有效样本总量168.9万。
2022年1月24日-28日进行个别访谈,一对一访谈12个省份、36个区县的105位校长、316位家长。
01
“双减”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1.“双减”政策受到普遍赞同。
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表示赞同“双减”政策的比例分别是96.8%、92.8%、90.5%和96.0%。“双减”政策得到了普遍赞同,尤其是得到学生和校长高度赞同。
2.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
88%以上教师自觉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83.4%的学生基本能在学校完成书面作业或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3.学校作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
减负是为了提质,提质才能促进减负。53.2%学生认为教师“能根据我的学习情况布置针对性的作业”, 47.8%的学生认为 “增加了需要动脑思考的作业”,45.9%的学生认为“增加了科学、体育、艺术类等活动作业”等。
4.课后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
89.0%的学生对课后服务满意,其中64.2%非常满意;88.4%的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其中48.3%非常满意。85.8%的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超74%的学生每周参加5天课后服务。
学校课后服务平均每天120分钟。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丰富,超过91%的学校提供作业辅导和各类兴趣课程。各省学校课后服务均以作业辅导和各类兴趣课程为主。
5.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满意度高。
86.5%的学生喜欢学校学习生活,其中,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学生喜欢学校学习生活的比例分别为90%、88.1%、79.9%。
6.学生居家学习活动内容发生积极改变。
75.5%的家长认为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家阅读、运动、劳动、社会实践总时间增加,其中28.2%的家长认为增加了2小时以上,增加了1-2小时的比例为35.9%,增加了1小时以内的比例为11.4%。
7.学生的睡眠时间增加。
68.2%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睡眠时间明显增加,小学平均睡眠时间为9.3小时,初中为8.5小时。
8.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
83.5%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63.3%的学生未参加非学科类培训。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学生中,31.5%的家长认为孩子参加学科类培训班的数量减少了。
9.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初步建立。
95.2%的家长认为学校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56.2%的“学校有家庭教育网络平台”,促进了家长科学育人能力提升。
02
“双减”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 教师高质量作业设计能力亟待提高。
74.3%的教师表示,“双减”后“作业设计要求更高了”。近五成教师认为,设计高质量作业面临“作业素材与相关资源不够”和“设计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的能力不强”的困难。
2.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
12.7%的学校反映,课后服务教师补贴没有任何经费保障,涉及73个县(市区),占34.2%;19.5%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未收到报酬;
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学校,每课时课后服务津贴平均为57元,各省学校之间平均在24-86元之间;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经费来源于财政补助的比例不足20%。
3.校外培训机构仍存在违规行为。
一些地方学科类培训仍然存在“提前学学科知识”、“占用法定节假日、周末进行培训”,以及打着非学科培训的名义搞学科培训等问题;还存在非学科培训盲目扩张、变相制造教育焦虑、价格虚高等现象。
4.教师工作压力和负担加重。
47.2%的教师每周纯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60.3%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后工作量加大,70.9%的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
5.家长教育期望值较高。
91.2%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取得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其中,希望硕士、博士的比例分别为25.0%、22.5%。50%以上的学生认为家长期望太高是学习压力的最大来源;
高收入与低收入两端的家长参加校外培训的占比高,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担心孩子成绩的比例高达93.7%;32.6%的家长为让孩子上好学校常常感到很焦虑,30.2%的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职业学校,等等。
03
深化“双减”改革的建议
1.全面推进作业体系化改革。
作业改革是“双减”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将作业设计纳入地方教研体系和教师教研规划,对教师开展作业设计专项培训;利用各级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共享优质作业资源;
推广智能化作业平台,赋能教师学生学情诊断,提高分层、个性作业设计与评价能力;健全作业管理制度,实现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反馈等全流程管理;健全作业质量评价机制,教研组定期开展作业设计质量和学生作业达标情况评价。
2.完善课后服务内容和课后服务制度。
课后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后服务吸引力,决定着能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也影响广大家长和学生对校外培训的需求。
一是促进课后服务内容结构化升级。建议出台课后服务课程指南,进一步强化学习困难学生的补习辅导、优秀学生的学科拓展学习和特长学生的创新创造教育,切实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促进“三点半”前课堂教学与“三点半”后课后服务有效衔接。
二是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国家应进一步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尽快建立以公共财政分担为主家庭合理分担的课后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健全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机制。各地各校应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努力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同时政府应加大体育、文化、科普等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力度,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方式解决课后服务资源不足问题。
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教育部门应建立遴选审核机制,引入校外优质非学科类活动课程资源,形成可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机构名单,供学校选用,更好满足广大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3. 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大力缩小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尽快改变老百姓心目中“好学校”为稀缺资源的局面,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
一方面,分好“蛋糕”,如加大优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深化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均衡配置到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等,创造优质教育机会公平配置新格局,建议将优质师资均衡配置情况作为评价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做好“蛋糕”,通过实施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清单,提高区域内底部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尽快成为人民群众身边的“好学校”。
4.综合施策全面减轻教师负担。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保障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和尊严。加强省级统筹、市级管理、城乡协同,尽快解决县城和城区学校教师短缺问题;
合理安排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任务,全面实施教师弹性上下班;通过购买服务、引进社区资源、强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增加课后服务校外资源供给比例;健全教师课后服务补贴机制;建立健全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长效机制。
5.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素养。
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是关键。87.1%的家长最想“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养”,82.5%的家长家庭教育有困难。
各级政府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法定责任,加快建立机构、平台、课程、社会和学校“五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育理念引领、学生生涯教育、学生考后学情和课后服务沟通、家庭教育指导等。
6.实施教育信息技术公共服务赋能战略。
越是需要教育信息技术赋能的地方、学校,越缺乏教育技术赋能的经济和技术保障,各级政府要强化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供给。
平台赋能,实现优质资源在平台内流转、共享;数据赋能,依托智能化平台、智能感应终端与智能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数据全场景、全流程、伴随式数据采集,全面助力提升教学质量;服务赋能,通过公共在线教育,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个性化、高质量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