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的过程中,孩子看什么,家长看什么。共同关注以后再引导。

神兽出笼了,专家支招寒假怎样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2022-01-22 10:37:46发布     来源:成长的可能    作者:张蔚斐  

  陪伴的过程中,孩子看什么,家长看什么。共同关注以后再引导。

  整理|张蔚斐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临近寒假,很多家长都希望在假期实现高质量亲子陪伴,对孩子来说,既让孩子开心,又能让他有所成长,对家长来说,既让家长感到轻松,又能促进亲子关系。

  为此,在假期之前,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特约心理咨询师张璇老师,在与成长的可能合作的直播中分享了她的经验,从阅读、儿童桌游、协作游戏三类游戏入手,解决亲子陪伴中关于“玩什么”、“怎么玩”的实操问题。

  核心观点:

  ■ 家长在陪伴过程中需要做的四个关键词是跟随、支持、反馈、引导。

  ■ 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 家长在陪伴孩子看绘本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他看什么,我说什么”,多肯定少否定。

  ■ 孩子在专心、投入地做一件事时,只要他专心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专注力就会延长。

  以下内容根据张璇直播整理。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写到,养孩子就像养植物,他可能是仙人球,也有可能是绿箩,是发财树,在养育的过程中,品种是无法改变的,你只能顺着他。喜欢阳光,就要多晒太阳,喜欢水的,就要多浇水。这样才能长成最好的自己。跟随和引导是什么呢?,接纳他“是什么植物”的过程,是跟随的过程,过程中也要有引导,比如植物长得不好,或生虫了,枝叶长歪了,要修一修,帮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陪伴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引导。那么,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提供阅读、儿童桌游、协作游戏三类游戏中实操性比较强的方法。

  #1

  家长该如何陪伴孩子阅读?

  现在很多家长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买绘本,让孩子多接触阅读。绘本有利于语言交流,对于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倾听能力都有帮助,同时在听读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专注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家长在给孩子讲绘本时,如何跟随、引导呢?以《我的情绪小怪兽》为例,这本书让孩子理解,我们的情绪有很多种,不同的情绪带来不同的感受,都是正常的。如果我们遇到情绪混乱、无法表达的情况时,就会有烦躁的感觉。这是一本有教育意义的绘本。

  家长在跟随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我为什么要买这本书?比如,家长想通过这本书教给孩子情绪管理的能力。

  第二、孩子拿到这本书会有什么反应?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第一种,孩子觉得:“太开心了!妈妈你给我讲讲吧。”这样的情况下,家长自然能跟随孩子,在讲的过程中也很好地引导;第二种,孩子不喜欢,家长该怎么办?我的经验是,这时候就先把这本书放在一边,孩子现在还没准备好看,是很难接受的;

  第三种,孩子自己看自己的,不听家长说的。孩子喜欢翻书,但不听家长想引导孩子看到的内容。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孩子看什么,我看什么;孩子说什么,我听什么;共同关注以后再引导。”

  比如《我的情绪小怪兽》有一页画满了彩色小圆圈,如果孩子就盯着这页看。家长可以一起看,先表示感兴趣,不要催促孩子翻页,有的家长着急,说:“这一页有什么好看的?你看下一页,有哪些小怪兽。”这样不好。家长在陪伴孩子看绘本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他看什么,我说什么”,多肯定少否定。

  

  图为《我的情绪小怪兽》

  绘本阅读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不仅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有时候描述画面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一过程中孩子也能懂得语言,学习并运用。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如何引导呢?这就需要父母掌握更多知识,好做有趣的引导、延伸。比如《我的情绪小怪兽》中有一页是全红的,小怪兽说:“有时候我会变成红色,因为我特别生气,像着火一样,很难扑灭。”如果家长有一些心理学知识储备,就会知道:“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孩子用语言说的时候,已经在冷静了,比哭闹打人都更积极。”

  

  图为《我的情绪小怪兽》

  这时候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什么时候会变成红色的呀?”孩子可能就会表达。虽然孩子生气不是家长所期待的表现,但仍然要鼓励他表达,并表示理解和共情,这能帮助孩子更快把情绪降下来。如果家长说:“这有什么好气的?”孩子就会采取防御的方式,把心里的门关上了,不愿意多说。

  多帮助孩子成功,从最小的忙开始。比如,孩子在翻书的过程中容易损坏书页,家长也可以帮助他翻书。孩子也会在过程中学到更多应对困难的方法,最大化地发挥他的能动性。

  #2

  在桌游中体会规则和输赢

  桌游是这几年比较流行的玩法,大人孩子都能玩,也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玩的过程中,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专注力、语言能力、规划能力、图形思维能力、精细动作、运动能力都能有所发展。

  桌游的优点是:有较强的规则,游戏过程中还能让孩子体会输赢。

  今天我以扑克牌为例。扑克牌方便携带,能帮助孩子社交。同时,桌游的规则性很强,家长教给孩子的规则需要有跟随的过程。

  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家长如何跟随?比如有些孩子年龄很小,拿到扑克牌之后撒了一地,家长该怎么跟随呢?遵循一个原则:他看什么我们看什么。

  家长就跟他一起看着、听着。过程中家长可以让孩子认认数字,数一数一张牌上有四个黑色的小桃子,或让孩子把扑克牌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遍。如果孩子拿了很多黑色的牌,就可以引导他按颜色分类,数数有几张同样颜色的牌,这也是引导。过程中还可以多加肯定的反馈:“你又找到了一张黑色,好专心啊,我怎么没找到呢?”

  有一位家长分享过他的经历,他教孩子用扑克算数,比如取出一张6和4相加,让孩子找出结果,孩子找不到10,他就很着急,他认为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这怎么行呢?他又考孩子减法,比如6和3的减法,孩子也算不出来。但是,当家长问他:“给你5个棒棒糖,吃了3个,还剩几个?”孩子就能回答出2个。

  这说明,在游戏的过程中,这个爸爸的引导太快了,扑克牌的加减法是抽象的,孩子还处于形象思维的年龄段,他会数方片4上面有几个方块,但他不能抽象理解规律性的加减概念。这时候家长就要放慢脚步,跟随孩子,比如数一数有几个方块。帮助他成功,才能让他更愿意参与。

  #3

  身体协作中增进亲子关系

  身体协作是比较好的陪伴、互动方式,能帮助增进亲子关系,锻炼孩子身体协调、情绪管理、感统能力,增强亲子之间的合作、交流。

  家长和孩子有一些身体上的互动、接触,都属于身体协作。第一类比较推荐的是:一起运动:运动可以帮助孩子提升睡眠质量,如果孩子不愿意睡觉,可以加大运动消耗,如果孩子的情绪和注意力有问题,也可以通过运动调节;一起跳舞、骑大马,都是很好的游戏。

  还有一类,能帮助我们增进亲子关系,即父母有必要加强和孩子的身体接触,包括婴儿时期的抚触、拥抱孩子等行为,都能帮助我们传递情感信息。

  对于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编一些有趣的儿歌,比如在孩子洗澡时玩“煮面条”、“包饺子”的游戏。揉揉面——转圈揉揉肚子,擀擀皮儿——上下揉肚子,捏捏饺子——捏捏小胳膊,煮一煮翻一翻——推动孩子左右翻滚,饺子出锅了!这样的儿歌,在玩的时候能感受到亲子间很亲密的感觉,就是比较好的,如果有些孩子比较抗拒身体接触,就不要着急,可以从摸摸脑袋开始。

  如果这些都带动不了孩子,还可以从做家务开始,家务是非常好的身体协作。家长要观察孩子喜欢干什么,有的孩子喜欢玩水,喜欢洗碗;有的孩子喜欢模仿家长切菜,家长可以准备一些安全的未开刃的刀具;孩子在专心、投入地做一件事,只要他专心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专注力就会延长。

  还有一类孩子,总是气呼呼的,家长就可以跟他玩一些发泄的游戏。比如棉花弹、枕头大战。互相扔的过程中能帮助孩子宣泄很多情绪。

  总结下来,在陪伴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做的四个关键词是跟随、支持、反馈、引导。

  具体来看,跟随——他看啥我看啥,他说啥我听啥;支持——多帮助孩子成功,从最小的忙开始;反馈——他干啥我说啥,多肯定少否定;引导——示范,提问,试错,鼓励。

  Q&A

  在陪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家长往往有很多误区,对于这些共性问题,张璇有哪些建议呢?

  问:“我很累,很烦,但下班后我要努力陪伴,我需要在孩子面前展现我开心但情绪。”家长的做法对吗?

  张璇:孩子需要陪伴,但也需要独立玩耍的空间。独立空间能让孩子做一些自由的事,也能帮助孩子放松;同时,孩子也需要在玩耍中探索世界。

  家长想在孩子面前展现她开心但一面,其实她已经在做情绪管理了,但是她用的方法是压抑、否认的,当家长的情绪比较好的时候,是有效的调节方式,但当负面情绪比较大的时候,情绪是压不住的,像弹簧一样,父母在这过程中又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又要陪伴、应对孩子的状况百出,很容易崩溃。

  所以家长需要展现给孩子的,是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而不是时刻开心的父母,父母的情绪也需要有出口。父母也应该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看到,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当我们有了情绪时,是可以自我调节的。比如,可以和孩子说:“你先自己玩十分钟,妈妈要躺十分钟,给自己充电。”能安抚自己,跟孩子在一起就很好。

  问:“我要让孩子玩得有意义,所以我需要为孩子安排好玩什么。”家长的做法对吗?

  张璇:让孩子玩得有意义,是谁的需求?比如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开发逻辑思维。或者在语言发展的黄金期学英语,做好幼小衔接,这些都是家长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就是玩,没有目的。这时候家长和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想要引导孩子按照我们的目标学习,前提是孩子愿意跟随我们,如果孩子不愿意,有可能是我们太快了,我们就要返回去,先跟着孩子,指导他怎么走。

  游戏和教育之间存在着很有意思的关系,当教育游戏化,会让孩子更爱玩,但当游戏教育化,就会让孩子很抗拒。

  问:“我的孩子好强又脆弱,所以一起玩游戏,我要多“赢”,磨磨他的性子。”这样的做法对吗?

  张璇:孩子好强又脆弱,比如游戏输了就会哭会急,该怎么办?家长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输了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也不开心?所以首先要明确,孩子的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家长这时候会期待孩子的反应,一种是孩子可以自己调节自己:“这有什么?不就是玩吗?”或“看看我到底哪出了问题,下次我要赢了我爸爸。”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呢?

  我们在走访学校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都存在好强又脆弱的问题,输了以后或回避、不再做这件事,或发脾气。这样的孩子很可能是缺乏被肯定、或是成功的体验,所以家长要先让孩子赢,多让孩子赢。

  第一步是跟随,这是孩子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愿意继续尝试这个活动,只要他愿意做,就会有做得越来越好的可能性。第二步是引导,家长假装输了以后,可以亲身示范给孩子看“如何面对失败”,比如我们说:“又输了,好伤心啊。”这是正常的情绪,可以表达出来,然后说:“那我再玩一次吧,有可能能成。”鼓励他再尝试。接下来,我们慢慢尝试赢几次孩子,让他也试试爸爸妈妈“面对失败”的方法好不好用。

  问:4岁9个月的孩子玩桌游的时候,孩子老耍赖,自己定规则,这种情况是开心就好,还是引导孩子正经玩桌游、面对输赢?

  张璇:四岁多的孩子正处于学习规则并学习接受规则的年龄段,这时候他想自己定规则,一方面说明他对规则已经有思考了,这是很好的;另一方面,他有很强的成就动机,这时候家长可以先跟随他,就让他赢,定规则,这时候你可能会担心孩子在跟别人玩的时候,别的孩子会不会不能接受?但其实在那个过程中,同龄孩子之间是会商量的,能学习如何遵守规则。第二,当孩子赢得比较多,家长可以假设自己是小孩,该怎么处理“输”的情况,给孩子示范。慢慢地,等孩子情绪稳定了,再赢一两次,慢慢增强孩子的弹性。

  问:孩子喜欢单一的东西,比如疯狂喜欢地铁,每天都画地铁。

  张璇:有些孩子喜欢单一的事物,但是在集体环境中也能自然跟随、参与。只是在自己玩的时候就喜欢一直画同一种事物。还是要给他一定空间做这件事,然后跟随、引导,他看什么你说什么。

  问:有家长说:“孩子喜欢看短视频,不让他看,孩子跟同学没法交流,让他看又容易入迷,该怎么办?”

  张璇:其实在现在这个时代,很难避免网络,这是他们社交的资源,课间也会讨论、模仿。首先,家长要认可孩子的需求,如何使用资源才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约定的。

  约定好时间之后,低年龄段的孩子,建议家长用可视化的、带数字的计时工具,这是为了防止孩子纠缠。如果时间到了,孩子还想玩,可以先表示共情,理解,再跟他讲道理。如果孩子一直纠缠想玩,家长有“收回”的权利,但是家长不要轻易和孩子置气、发脾气,就事论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