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超前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那些跳级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2022-01-12 09:10:18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张蔚斐  

  文|张蔚斐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有机会跳级,你会怎样选择?

  在过去,跳级是一件“长光”的事,父母很容易觉得自己的孩子是神童,迫不及待地推着他们走上一条看起来不那么循规蹈矩的路,那条路上的孩子们背负着“天才”的压力。

  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平凡的孩子,从“清北苗子”到普通211大学的学生,其中的落差,非常考验孩子的心态。在没有“鸡娃”的年代,已经有一批孩子走上了“自鸡”的道路,他们被赋予了强烈的关注和高期待,因此对自己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渴望成才。

  但是,他们最终并没有成为期望中的神童。超前学习为什么反而遏制了孩子的发展?小学跳级升上初中、初三被重点中学“掐尖”特招,最终却没有如愿发挥出理想成绩的张牧之,因为这一步“偏移”,跳级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

  跳级激发了好胜心,带来了隐形压力

  见到张牧之的时候,他是一位谈吐得体的青年分析师,对教育、产业有很多自己的独到见解。从小到大,张牧之就是“别人口中的孩子”——不但成绩好,还跳过级。

  但是,如今的张牧之却并不讳言,跳级这个曾被认为是智力超常儿童的轨迹却成为了他人生缺憾的转折点。

  “鉴于我自己的经历,我是非常不赞成超前或跨级学习的。”虽然自己跳过级,但作为第一代“鸡娃”的张牧之却非常反感跳级和超前学习。

  五年级时,张牧之的成绩很好,爸妈又是老师,于是他们做主为他选择了“跳级”的道路:在自学六年级的课程后,张牧之跳级直接升入了初一。

  “其实小时候我对跳级并没有很强的认知,只是听到了大家各种赞美之后,就有了“包袱”,希望能一直这么优秀就好了。所以,后面对自己的心理预期也不断加强。”只是,此时的张牧之还远不能想到,不断增加的“心理预期”将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

  进入初中后,张牧之升到了妈妈任教的初中学习。那时,“要继续优秀,给妈妈长脸”的想法就更强烈了。于是他不停的给自己施压。这直接导致他考试做题时变得压力很大,特别谨慎,还要不停地重复检查。

  小学时,张牧之就是一个偏完美主义性格的孩子,做事喜欢反复确认,怕出错的习惯。跳级后,有时候一次考试,他甚至可以反复检查多遍——这当然是非常浪费时间的。

  一开始,自学跨级让他在最初有些跟不上,但这也更加激发了他的动力,好胜心使他更加勤奋学习。

  “那时候,我就希望自己能更优秀。”

  为了更优秀,张牧之开始“自鸡”,自己给自己加压。

  刚进初中时,张牧之的英语成绩不算太好,于是他就主动听英语磁带。特别是初三时,学校规定晚上十一点熄灯,也不允许学生在寝室内使用应急灯。张牧之就借着应急灯的光源在被窝里看书。学习压力更大后,他就更努力,半夜三点定闹钟起来看书,看到四点再继续休息。张牧之清楚地记得,初三那年的元旦节,大家都因为放假而睡懒觉,但他已经在七点钟悄悄起床学习。

  “那时候努力也要偷偷努力,早上提前起床去教室早读,走在大雾天里,路灯还没有熄灭,灯光会有色散,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张牧之依然不是第一个到教室早读的人,还有人比他更刻苦。

  除了废寝忘食的学习之外,张牧之也非常在意老师们的对他的看法。如果在老师面前有了不好的行为,他就会想尽办法表现,改善老师对他的印象。

  “感觉都到了有些病态的程度。”他这样形容。

  然而,跳级的正向激励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过大的心理压力、过高的自我预期就产生了负面影响。

  #2

  背负着“跳级”的优秀包袱,压力引发了强迫症和焦虑

  渐渐地,被夸奖时的满足感已经满足不了张牧之。整个高压的“自鸡”过程给张牧之带来了严重心理问题。

  “那时候变得非常焦虑,强迫症很严重。两小时的考试,要拿20多分钟来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既要担心考试时间不够,又要花更多时间缓解自己因担心时间不够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到了高年级,考试内容变难、时间更紧,每一场考试下来,张牧之都满头大汗。

  “后来回想起来,我觉得跳级是引发我后来强迫症和焦虑症的起点,从小学跳级到初中,是我强迫症第一次加剧。到了初三,这个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被加剧了。”

  张牧之在初一、初二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初三时,在整个重庆市排第一的中学南开中学出了特招政策,从各地级县市的学校中招一批成绩拔尖的优质生源,集中到一个班级里。那一年重庆市中考状元就诞生在他们班上。

  到了这个班级后,班里的同学基本都是原学校的第一、第二名,配备的也都是特级教师,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同学的学习能力,老师的教学能力都是顶尖的。在第一次考试时,他排了150多名,这样的成绩可以让他升入南开高中。在这所省内排名第一的中学,高中前50名可以上清华、北大。临近中考的一次考试,张牧之在学校的排名前进到了70多名。

  本以为一切都会顺利,张牧之会从一个跳级的神童成为清北学子。但精神高压下,他的强迫症加剧了。

  张牧之也曾向父母求助,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第一反应是“你是不是想多了?”

  由于强迫症和焦虑情绪,张牧之在中考时发挥失常,考到了初三时最差的排名,也错失了去省内排名第一的中学学习的机会。进入另外一所高中学习后,学习压力虽然变小了一些,但由于不断参加考试,强迫症和焦虑症反而继续加剧,到了必须要用药物控制的程度。

  在高二时,张牧之去了当地医院的精神科就诊,被确诊为中度强迫症,开始吃药治疗。

  这类药物的副作用就是犯困,都没法睁眼上课。困得无法学习的张牧之就自主把药停了。停药后,精神上的疾病反而因为药物戒断变得更严重。最终在高考时,张牧之也考了整个高中“最差”的名次。

  “最终只比重本线高出60分,到了一所211大学。”对于这个成绩,张牧之一直有些无法介怀。

  “如果当时不跳级,我现在应该会更好。”张牧之说。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适度追求优秀

  步入社会后,张牧之的价值观也逐渐发生变化。

  现在的张牧之,不仅可以毫无保留地分享这段经历,与过去和解,对于“个人优秀”和“人生幸福感”,也有了更多理解。虽然自己是第一代“鸡娃”,但他尤其反感“鸡娃”。

  “得了强迫症的孩子,如同掉进一片海域,药物治疗只是海上的游泳圈,真正要上岸,还需要靠自己蹬。”他十分感慨道:“由过高的自我要求引发的强迫症和焦虑,本质是价值观的偏差。

  不仅是孩子,现在的成年人也存在很多情绪困扰,而归根结底是幸福感缺失。这种不幸福其实是可以在不增加物质投入的前提下改善的,因此,家庭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获取幸福的第一步。

  无论是“鸡娃”还是“自鸡”,根本原因都是来源于比较。

  

  本科时期,张牧之也曾继续了“自鸡”的道路。他希望自己要比别人好,也要和别人不一样。他对本科学业的工科类专业不感兴趣,于是开始自学管理和经济。追求优秀的过程给了他优越感,但现在的他却认为:“这样的优越感是“肤浅”的。”

  “现在再理解“更优秀”的定义,我觉得核心是可以接受自己“不优秀”。越长大就越会发现,永远有更优秀的人出现。”

  在社会上历练多年后,张牧之最大的感受是,不需要和别人做比较,甚至根本不需要被优秀的枷锁困住,做好自己就好,每个人都是特别的。

  “这样一来,就能更专注于自己的生活。”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曾经的“鸡娃”张牧之终于释怀了。

  因为自己的经历,张牧之对教育领域非常感兴趣。虽然有几家投资机构抛出橄榄枝,他但最终选择的是一家教育公司。

  对于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位金融分析师背景的年轻人却可以侃侃而谈。

  #4

  相比超前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父母对孩子早期的开发,很多都停留在知识层面,比如二年级学一元二次方程,家长觉得孩子很了不起,比同龄孩子学得快、学得多,但其实这没什么了不起的,这只是知识量的堆积,并不是认知和生理发展的超前。”张牧之说道。

  比如孩子这辈子总会学会二元一次方程,他只是提前学了,并没有什么优势。过早开发脑部潜能,违背客观规律,对孩子来说反而是负担,孩子的认知如果没有同步跟上,就像城市开发一样,如果你在荒芜的村子里先建一个百层的摩天大楼,是没有用的,要先修路,先配套基础设施。

  有些家长带着孩子超前学习,在孩子一二年级时,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会,这些知识都堆砌在脑海里了,就不认真听课,结果到了三年级发现自己跟不上了。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初三参加了化学竞赛,就觉得自己的化学很厉害,到了高一就不听课,结果到了高一下学期逐渐跟不上了,才发现不听课不行。超前学习、堆砌知识点,使孩子养成了自负的习惯是非常糟糕的,自以为自己懂是最可怕的。

  “超前学习,学得不是知识量的堆砌,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探索世界的方法。这些能力比知识堆砌更重要。”

  张牧之现在的职业是教育行业分析师,边学习,边输出,这对他来说,既是个人积累的过程,也能输出观点,这是他比较喜欢的工作。在教育行业,不仅有多种观点交流碰撞,也是比较实用的,对于未来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有所借鉴。

  还有几个月,张牧之自己的孩子就要出生了,即将成为新手父亲的他,对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多思考。

  “我就希望孩子开心、热爱生活,有自己的爱好。就现在的社会现状来说,即使孩子考到了很好的成绩,未来步入社会后需要面对的困难还是很多,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更为重要。”张牧之还为自己即将到来的孩子制定好了“教育思路”:

  “第一、未来我肯定不会让我的孩子跳级,慢慢地跟着同龄人一起长大是很幸福的。第二,会比较关注压力方面的问题,孩子不用当第一,不用名列前茅,对知识有兴趣这件事比分数更重要。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和探索力,不是靠灌输知识可以做到的,要靠父母的示范。孩子早期的学习就是靠模仿,越小的孩子越不是靠“言传”,而要靠“身教”。”

  孩子要获得幸福,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幸福。成绩优秀只是一个点,成绩优秀会成为就业能力的一个部分,这一整条线也只是获得幸福的一个分支。成绩优秀是分支,而不是终点。

  “人生是长跑,真的,慢慢来。”张牧之在我们采访的结尾中说道。

  (应受访者要求,张牧之为化名)

  本文作者:张蔚斐

  

2fd05de4b806469c5235f980bfac0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