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网12月22日消息,多知网OpenTalk第36期《课后服务的新实践》21日在北京召开,科大讯飞教育BG课后服务部生态总监常鑫分享了《学校课程需求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目前,科大讯飞在基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赋能家校共育场景已经有17年的发展历程,服务全国范围已覆盖32个省份,5万多所学校。
(科大讯飞教育BG课后服务部生态总监常鑫)
来源|多知网
整理|王上
摄|张蔚斐
核心观点:
1、课后服务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实现,并处于从有到优的探索阶段。目前,各区域执行标准存在差异化。影响差异化的因素包括:区域政策,学校作业开展效率、 社会与优质课程资源匮乏、教室与师资力量不足等。
2、“五育融合并举”的素质教育课程有两大类型:一种是属于普及型,个性化兴趣小组类的课程;另外一种是偏专业型,专业培优社团课程。而教研高标准、交付轻量化、结果可视化产物的课程,对学校里的普及型来说更合适;专业社团课程在师资与随材配套存在重交付、但具备明确的结果导向或赛事导向的更适合专业培优型。
3、当前,德育和劳育跨学科融合类的课程市场空间较大,而美育、智育、体育由于C端沉淀比较多,转型后的竞争压力相比较大,同质化较多。结合科大讯飞已服务区域的数据来看,在已开展的课程中,体育受众群体和关注度是最高的,也是满班率最高的,但容易受师资与场地限制不易规模化。
4、素质教育在校内的交付有三大特点:周期性闭环;进阶逻辑和评价机制影响付费持续性;区域交付方式会影响规模化和批量化。
5、科大讯飞基于市场的调研与实践,对课后服务场景的未来有着自己的趋势研判:课后服务的供给最终会走向校本和第三方结合的供给模式;素质教育和学科类教学的补充将成为课后服务的两大核心内容;管理、新技术应用的结合是课后服务教育工作开展及安全工作提升的关键核心路径;课后服务重构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课后服务跟整个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将会形成相互结合的关系。
以下为常鑫分享全文(经多知网编辑整理):
科大讯飞一直在结合自己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赋能家校共育场景的业务开展已经有17年的发展历程,服务全国范围覆盖32个省份,5万余所学校。结合讯飞在课后服务探索的实践及今天的会议主题,我给大家带来的是针对课后服务场景下学校课程的需求变化。
01
课后服务正处在“从有到优”的阶段,各地执行情况不一
首先回顾一下政策背景:“双减”中的两减一增,即减家长教育负担,减学生作业负担,增加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与学校回归主阵地的作用。实际上,2017年课后服务的指导文件就已经出台,“双减”政策前就已经有多地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但普及率不高,而“双减”政策后的,全国的执行覆盖率超过96%。
由于主阵地的改变,很多教育产品也在面临C端转型或增量B端。未来学校结合他们的校本和他们想打造出来的教育目标,都会在学校这个组织上进行呈现,不管学科类还是素质教育类的,学校作为主阵地的作用将逐步凸显。
所以我们提到了重塑教育新生态的概念,重点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那么,如何提成课后服务的水平,以及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在政策背景下,大家经常会谈到五育并举,有这么一段话我认为是比较符合家长们心声的: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就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应该是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很多课程内容或者说一些资源未来做入校的工作,都应该围绕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德才兼备的维度出发作为产品的底层逻辑,才能更好的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
接下来,我们回顾一下课后服务的历程。2017年出台指导意见时,北京等超一线城市就已经有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了,那时候没有双减背景和引导的方向,所以整个覆盖面还没有那么广。“双减”政策前针对36个大中城市的课后服务统计数据发现,小学课后服务普及率为66.4%,初中阶段课后服务普及率为56.4%。如果进入到下沉市场可能这个比例还会下降很多。
但是在“双减”政策之后,整个比例是被直线拉高了,因为有了政策背景之后,虽然说它是一个延时服务,但是我刚才也提到了即便有一个学生在那个学校里,对于这个学校来说也要为这个场景的工作开展建立一套管理体系。所以“双减”政策之后全国执行力还是蛮高的。我们先暂且不讲它的执行方式是什么样的,但是至少整个延时服务落地执行度上,超96%的开展率已经能够说明家长也愿意把孩子放到学校里面去,学校现在也承担起了课后服务主阵地的角色。
当然,我们也走访了很多地市、区县,甚至一些偏远区域后发现,社会资源不均衡性及教育资源不均衡性所带来的执行差异还是是比较明显的。
我们大概列举了几点区域之间差异化的情况:第一个就是从模式上来看,大家熟悉的是5+2模式,我们发现,5+2也有不同,有的学校是集中式的,抽一周的三天课后时间把作业搞定,剩余的两天做社团课和学生兴趣小组普及。也有每天分解很均衡的方式,第一节课把课后辅导这个事干完,另外1节课的时间留给兴趣小组或者社团课。
5+2+1是什么,就是有一些作业压力的区县或者学校,或者城市,特别是资源不足的,包括教师资源不是很充足的学校,他们会把他们整个资源调度利用起来,他们会把周末星期六那一天拉出来集中开展兴趣小组或社团课程;有的是属于通过校外培训机构做这一天整体排班服务,有的属于通过自己的学校老师做5+2+1中1这样一个兴趣课程服务,办法都不一样,据我们通过这么多的走访调研发现每个区域政策要求是很不同的,差异很大,比如北京比较Open,愿意校外培训机构人员入校服务,但是也有很多区域时不支持校外人员入校开展这样的服务,必须由本校老师去做。
对于课后服务的结构构成,基本为作业辅导是一个板块,兴趣小组这些课程是一个板块,再加上专业社团课比如赛事方面的课程又是一个板块,对于学校来说不见得有这么多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在下沉市场资源调度补充不及时的状态下,现在这个阶段执行双减政策阶段,今年只能先把作业看管这个工作做起来,会考虑后续根据自身能力再做一些兴趣小组课程的增量或者社团课的增量。所以我觉得明年课程内容厂商会有一个较好的增量。
另外从整个交付方面来看,有的通过服务购买,像北京这种地方是比较典型的服务购买方式,还有通过本校老师结合兴趣与能力做自产;有的是属于通过校外资源公益支撑的方式进行交付;交付的差异化与资金、资源、政策均有较多的关联关系;
影响差异化主要因素区域政策,有的地方收费,比如说我们最近看到长沙的城市收费最高可以达到上限是1000元/学期/学生,合肥是600元,江苏是只300元。所以说每个地方对于政策执行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另外,校内作业开展效率也是影响整体参与效果的主要因素,这个地方我们提到一个词叫学有余力,就是只有学生是学有余力才有更多的精力在校内开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深圳为例,深圳模式属于走班式的模式,他们会在当天,作业完成了的孩子可以自己去选,比如:有10间教室,有10种课程你可以选一个你自己喜欢的课程上。所以每个地方作业完成效率也之决定了他是5+2还是5+2+1。比如偏远城市作业模式还是依照于原来老的模式,并没有融合一些新的技术,或者是一些好的智能软硬件设施赋能他的作业提效,这样会影响他后续“五育并举”的个性化需求供给。
优质课程资源匮乏跟区域资源不均衡的时候,课程厂商如何能够高度复用到全国的每一个地方,而不是局限在教师资源非常充沛这样的区域。包括像教室的数量和师资力量,很多学校过往都是学科类的老师较多,我们以前开玩笑说体育老师时间都被语数外老师抢走了,这点就是说学校里面关于非学科类的老师储备量现在来说是比较少的,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报道明年应该会有很多编制的增加,也是为了更好的减轻现有教师的压力与为来更大规模的服务压力。
这是其中一个案例,是讯飞课后服务部专为这个场景打造的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帮助这所学校的课后服务开展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与家校共育模式的打通。通过我们的AI排课系统,帮他们解决了1890名学生走班排课工作量。长治市属于全国“双减”试点城市之一,东关小学的课后服务是长治市做的比较深比较早,跑得比较快的学校。他们是所有师生全部参与,开了90多门课,每周260多节课的课表,从课程、师资、教室的排课上架到家长选报再到一系列数据统计形成全面性的数据看板,帮助学校管理者更好的掌握即时信息;
这个学校典型案例是,我们刚才提到了内容自产的这个维度,这个学校就是属于在“双减”刚刚出台那会儿他们已经研究决定,由他们每一位老师自己自发性的,按照你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开发一门课程,从而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后面跑起来之后,再去解决“从有到优”的问题就会更加自如。当然,解决“从有到优”就需要有更多的社会上面第三方资源能够进入学校里面去,帮助他更好的解决提质的问题。所以说,这个学校是属于让自己先跑起来,所有的老师全部发动起来,把这个事情先做起来,这是很典型的自产的一个案例。
再比如说,这是我们合肥的一个案例,也是使用的讯飞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属于市级课后服务管理平台部署,基于大数据看板部分呈现,可以看出该城市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中校内外的师资与资源均参与到了这个场景中为学生提供服务;
在合肥,“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允许校外培训机构通过遴选的方式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区教育局方按照设定好的遴选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校外机构纳入到区域课程库供区域内的供学校结合自身需求选择课程,把它加入你的学校课程库里结合排课功能做好上架面向家长开展报名。学校通过我们的APP端选课付费报名,费用缴纳到指定的第三方资金监管账户,最终资金监管账户会按照销课数据定期把钱打给课程服务方。
经后台大数据统计来看,体育课程类别受众群体以及关注度是最高的,也是满班率最高的,这也说明众多家长都是希望孩子一天的学习结束之后能够有一个“动的”事情可以做,锻炼体魄;
02
“五育融合并举”教育两大生态:普及型和专业培优型
前面聊了一些政策和背景,现在看看这些课程需求关键点。最终进入到学校后,还是会重点围绕两个环节去开展整个课后服务工作。一个就是作业减负领域,一个就是共助“五育教育”生态的打造。
我们说减负一个是减他的作业量,另外是提高他的作业效率。这是属于基础义务教育在完成“教”的那个部分之后课后服务场景承接的第一项任务还是把孩子作业完成,特别是一到三年级的孩子,作业要在校内完成。对于高年龄段孩子来说他的兴趣更加广泛,通识作业量也逐步增加,这时候对高年级段提效非常关键,尤其对于初中来说既是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也要实行两减一增,我们如何解决高年级阶段孩子的作业减负与提质问题。校内过往经历来看,师资更多来源于学科类,过往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课程资源是来源于学科类。赋能工具也更多是围绕学科进行打造的。但是在增加了课后服务场景后,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未来人才建设体系,才是更加符合双减政策的逻辑导向。所以这两个点是属于我们目前来说,包括我们自己讯飞在内也会重点发力的两个维度。
我们讲作业不靠“加时”来完成,那又如何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作业体系,是目前大家探索的一个路径。上海闵行区通过智能软硬件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个性化与自主化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案例。同时,我们发现学校执行课后服务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采用走班形式,这个班级老师可能辅导的学生不一定是他班的孩子,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帮助每一个孩子在这个时间点里完成他们的作业,并且能给他们做一个精细化的辅导?软硬件结合和技术结合,就会更好的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他们自己的作业计划,因为每个孩子学习程度肯定不一样。这是为什么深圳采用学有余力方式开展课后五育并举课程的原因,因为他要给到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解决方案。有的孩子作业势必很慢你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儿,他有余力了再让他参与特色课程。这样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解决整个内卷和焦虑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在做到五育融合并举教育生态打造过程中,我们做了大类的总结,一种是属于普及型,多元化的兴趣小组课程;另外一种是专业型,专业社团课程。
不同类型的课程,从投入的成本以及参与的人数的规模以及最终目标产出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化。比如说普及型,有的说一定要有一些可视化的活动和可视化的产物,因为我作为家长怎么能了解到孩子的参与度,一个是听孩子反馈,一个是看到孩子通过这个课程到底得到了什么结论。对于轻量化、普及的课程就需要多考虑可视化的问题。比如说做美术课程,美术画完之后我能够通过一个美术最终作品产物,以便作为家长通过这个作品能够联想到孩子的学习过程。
再比如说我们了解到有很多非遗传承人在进入到学校里面去开展课后服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作品真的是非常的亮眼,差异化很明显。像这种课程家长拿到这个产物之后,首先,他会眼前一亮,这是属于他平时少见的东西。这种产物都是能够让家长通过可视化的产物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从而对他的整个学习过程与结果做一定的评价。
专业培优类型的社团课是强目标和结果导向型。很多学校会通过赛事打造他们自己学校的IP,通过这样的维度,我们也会发现,这些专业社团课程对于学校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虽然说参与的是比较少的一部分优秀学生,但是可以通过普及型的课程满足其他每一个学有余力孩子课后学习最终的兴趣导向。
我们通过跟学校里的沟通和了解,他们对于课后服务的内容有什么样适配的需求?对于普及型来说他们更多喜欢高标准、轻量化、可视化产物的。过往培训机构的课程是比较重老师、重交付的。我们得招好的老师用课件跟教案去完成课堂交付。但是对于学校里来说,兴趣普及型的,要的是广度、数量以及质量。
而具备赛事导向的课程类型,要求也会变得更多一些。当然这也是属于我们会去重点思考和探索的一个点,就是怎么既能够有专业培优性的课程,但是我还是能轻交付。我们也在想,有没有更多的课程厂商能给出更好的答案。
另外,交付的特点比如学期为单位的周期性闭环。在学校里面,课程进入到学校课后服务场景需要考虑到在一个学期学完之后,假设4个半月的课默认为16次课,你能够给到学校和家长一个什么样的交代?这是周期性的闭环。而进阶逻辑和评价机制会成为影响付费持续性的问题。我们如何形成持续性?既要考虑到周期性闭环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闭环完的这个阶段跟下一个学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03
课后服务未来的五大趋势
学校主阵地的回归也预示着需要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供给进入到学校,形成多方服务模式。
课后服务跟我们整个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将会形成相互的连接关系。教育改革是多维度多方向的,课后服务承载了主阵地的重要作用,从这点来说,对于整个教育的综合改革闭环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是属于我们结合了一些市场的调研与实践与大家带来的简单分享。希望能与在座的朋友们针对课后服务有着更多的交流,也希望讯飞在整个教育领域长足发展,能为全新的教育生态建设添砖加瓦,更希望我们有更多的热爱教育的伙伴,关注课后服务并加入到整个生态建设过程中来,做出贡献。
我的分享部分就到此结束。谢谢!
END
整理: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