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是价值回归呼唤的结果。

“空心病”提出者徐凯文:青少年抑郁从何而来?家长不能“刻舟求剑”

2021-12-20 13:30:51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多知网  

  多知网12月20日消息,近日,在由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指导,顶思主办的RAISE2021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上,前北京大学副教授、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徕希心理创始人徐凯文分享了《青少年抑郁与我伤害行为:全球性调整和应对策略》的主旨演讲。

  徐凯文提到,“我觉得要改变教育‘教什么’的问题,除了教知识之以外,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缺德、缺美、缺劳、缺体’,这些部分都要补回来。”

  在徐凯文看来,空心病是价值观的问题。在中国文化当中价值观就是我们的良知。良心有八心——感恩心、孝敬心、责任心、是非心、恻隐心、羞耻心、宽恕心和诚信心。当一个孩子缺失感恩心的时候,他的空心病就严重了,他缺失孝敬心、责任心就是非不分了。如果教育还是功利的应试,就会把孩子逼出病来,这是必须要扭转的。

  “教育改革是价值回归呼唤的结果。减负,家庭教育,然后依据中国文化的心理干预,不仅仅是西方式的方式,要引进中国文化的元素,来解决我们现在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徐凯文总结道。

  徐凯文是“空心病”现象的提出者,是临床心理学博士,职业生涯前12年在做精神科医生,后来的12年是在北京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工作是总督导,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工作。在最近两年当中,徐凯文关注重点今年从大学生转移到中小学生。徐凯文解释:“因为我们会发现学生都是带病入学,进大学第一天开始就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危机心理危机,所以我最近这个两年多的时间一直在做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17f89d99d5db23b159313c8f8ceff40.jpg

  (徕希心理创始人徐凯文)

  以下为徐凯文演讲全文(有删减,多知网整理):

  我今天要报告的有很多坏消息,我觉得我们必须要直面的坏消息,这就是一个房间里的大象,我们现在心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日益凸显的。

  有几个权威数据可以分享一下,一个是中科院心理所,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国民心理健康。在这个报告当中,我们青少年青少年的抑郁的筛出率是24.6%,也就是说我们每4个中学生当中有1个人是有抑郁的症状的;更权威的研究就是国家卫建委做的全国的流行病调查,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针对儿童青少年的流行病调查,精神障碍发病率是17.5%,也就是说近1/5患有精神障碍,主要是注意缺陷障碍、抑郁焦虑、甚至是自伤自残;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的报告也指出,全球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都在恶化,都在后呼吁各国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实际上,我们还有一块没有关注的领域就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更严重。

  很多问题如果我们再回避的话,会出现更多更严重的情况。为什么我们的儿童青少年会有心理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

  我想主要从这样三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个方面,学业压力,“双减”政策之所以出台是因为我们此前做了大量的调研,包括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两会的提案的起草,我们现在全社会都非常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双减”的政策背后是因为学业压力已经导致孩子们出现了这么广泛的大面积的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了,但是“双减”以后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我觉得光靠“双减”只是客观上减下来,因为“双减”背后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教育的心态,是家长的心态,如果教育还是那么焦虑和功利,家长还是那么焦虑和茫然的,那么孩子的压力还是会从社会层层的传递到孩子身上,使孩子们走向崩溃。

  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凸显的问题了,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防治中心在今年5月成立。

  第二个层面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们今年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个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我简单举几个案例:

  第一个,我有个同事她也是北大教授博导,她的孩子拒绝上学了,一个初中男生,她孩子说了一句话,让她感到非常的郁闷,他的孩子说“你们这些当父母的头脑太简单,人太单纯”,这位妈妈怎么也想不明白,我这好歹是一北大的教授、博导,怎么就单纯了。她不明白,我跟她说我们真单纯。我们差不多年纪都是70后,现在孩子们在上高中,甚至上大学,我们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其实很单一很幸福,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雷锋好榜样,这就是我们价值观的基础。

  但是我们的孩子面对一个开放的世界,尤其通过互联网,他们很早的接触,其实我们孩子比我们优秀成熟,他们更早的去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他们自学能力很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打开的世界,但是这是个价值观多元化的世界。任何一件事情辩证地讲都有利有弊。所以他们的价值观更复杂更混乱。以前说三年一代人,现在一个教室里的孩子之间都有代沟,因为他们看的动漫是不一样的,没有共同语言。所以现在是我们家长单纯,孩子复杂,但是我们家长还停留在我们青春期的时候对青春期的认识上面。

  第二个问题,高速发展的社会和刻舟求剑的父母。高速发展社会是我们中国用40年的改革开放时间走过了西方社会150年-200年的现代化进程。我们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带来了大量的焦虑和压力,焦虑恐怕是这个时代最明显的一个心态,重要的心态。但是另外一个层面就加重了我们和孩子们之间沟通的障碍。

  我也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曾经有过一个高中生的来访者,然后他两次到学校楼顶要跳楼,被救下来,他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他们来做家庭咨询,他们一家三口人坐在我面前,坐下来就开始吵架。吵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什么叫幸福?”60后父母都曾生活都在北方农村,小镇做题家一一道一道题做到了著名的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是一个非常典型的60后70后的奋斗史、成功史、经营史,然后他们的回答是什么?吃得饱穿得暖,人生就是幸福的。

  然后这孩子一听就急了,说怪不得你一天到晚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就从来没饿过肚子,我从来没缺过衣服,然后你们觉得这就是幸福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是幸福。他没有缺过,他怎么会觉得这是幸福?我说你来跟你爸妈说说看,你觉得什么是幸福?他的回答是“什么时候我爸妈能够跟我平等尊重的对话,我觉得这样才叫幸福。”

  他爸妈也急了,说“我们都受过高等教育,家里可民主了,什么事情都跟你商量了啊?”然后这个孩子的回答也很绝:“对,你们都跟我商量,但是最后还是按照你们的意思办。我的意见从来没有被尊重过。”这个孩子没有任何现实的问题。问题是什么?孩子的答案之一是“我父母从来不尊重我,因为他们进我的房间从来不敲门。”但是这个父母会说“我在自己家里为什么要敲门?”

  你可以看到说两代人之间价值观和文化冲突是非常的严重的一个非常细小的事情,可能就会让我们孩子感到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而我们的孩子成为整个社会的焦虑压力的层层压力的承担者。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没有发生改变,我们的家长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还是抱着原来这样一个教育观,没有理解孩子们的心理,那么大概这种冲突会越来越严重,那么也会导致我们孩子焦虑和抑郁的问题——空心病。很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也都提过,空心病现象的表面上来讲是价值观的缺失,导致了抑郁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因为我们现在的孩子们物质上已经满足了,缺的是精神上的追求。

  我觉得我们从中央到大家都已经有开始越来越多的这样共识,教育非改不可,如果再不改的话,不仅仅是不开心不快乐的问题,甚至于可能是自我毁灭的。那么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

  第三个层面就是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心理干预。全世界大学,越是名牌大学自杀率越高。如何降低自杀率?我们可以做普测,2005年马加爵事件以后,全国所有的大学入学的时候都做普测,通过普测通过辅导的机制,我们避免了75%以上的高校自杀事件。它不能保证每一个都不出问题,但是我可以在孩子出问题之前就发现他,比如说我们现在已经把测评体现到什么时候,入学之前,军训的时候就做测评,我们4000个北大的新生,20分钟的时间,手机就可以完成测评。我们发现有人超过警戒后马上干预,这个不是北大一个学校的工作,全国高校都是这么做。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我们提前发现问题,危机管理前置,然后挽救生命,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们也可以基于这样的数据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做进一步的研究,比如说空心病的情况,我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些研究,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并且再进一步编制量表去把这样的一些孩子也找出来。

  那么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从100个学生当中找出那个最危险的2~5%,然后这个做重点关注的学生,我们就可以提前给予他们咨询,主动的帮助,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够大幅度加强降低自杀率和挽救生命的最重要的原因。然后我们进而把这样的研究做扩展到了这个中学的领域。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至于两年的开发和研究,用同样的方式,我们要经过通过我们的临床研究和文献回顾总结出来,可能现在当代的中国的中小学生,他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最后一点我要说的是发现问题进行干预,这都很晚了。要早一点,早在什么地方,我们怎么样让孩子们不出问题,少出问题,怎么办呢?我研究了五六年差不多10年的时间,因为10年前已经出现空心病现象,空心病是什么?我觉得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什么?在中国文化当中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就是我们的良知。

  王阳明说的良知,良知是什么?良知不是王阳明拍脑袋想出来的。中国文化最初的时候,尧舜禹时代就有“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什么叫道心?一千年以后《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叫明德?本然自明之德。孟子说的很清楚了,大家知道中国文化中儒家文化核心东西是仁。

  什么是仁?恻隐之心,人之端也,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就是说人有根本的一些良知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当我们良知被蒙蔽的时候,我们在做一些被自己内心或者外界看来没价值没意义不符合良知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自我否定。所以大家知道这个王阳明是集中国传统文化大成者,他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用西方的话来讲,中国式的自恋。就是我们相信我们人和自然是合一,是要和谐相处的,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新冠”疫情大概也是我们跟和谐自然没有和谐相处的结果。而什么是“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就说从小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良知的。我为什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的博士论文写的是监狱里的暴力型犯人的研究,简单来说是哪怕最残暴的反社会人格的罪犯,他们内心当中都有良知。

  我觉得教育要改变教育“教什么”的问题,除了教知识之以外,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缺德、缺美、缺劳、缺体”,这些部分都要补回来。那么这个德是什么?我和湖南师范大学的教授,他做了20多年的青少年的良心的研究,他提出经常要良心有八心——感恩心、孝敬心、责任心、是非心、恻隐心、羞耻心、宽恕心和诚信心。而我和他合作对大学生做了研究,我也做了中学生的研究,结果非常让我惊讶,跟我研究假设完全一致的,而且要比我想象的更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他的感恩心缺的时候,他的空心病就严重了,他的孝敬心缺、责任心缺就是“是非缺”的时候,它的相关点有60%以上,这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的相关了。

  教育真的是一个需要改革和反思的地方,后来为什么要管校外辅导机构,这是因为这个真的在威胁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了。如果教育还是那么功利的应试的,只是为了一个极其功利的目标去把孩子逼孩子学习的这样一个状况,把孩子逼出病来的这种状况,是非改不可了。

  所以从古至今“立德树人”都是教育的根本,如果离开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观的话,就会制造出大量的青少年的抑郁和心理健康问题。一个孩子他不健康不快乐,他成绩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在北大全国最高学府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但是他不进取不快乐,到了学校以后打游戏,荒废学业,或者他们非常努力学习,问他们为什么?是因为我不能接受比别人差。难道你的价值不是在于你能够创造最你最有富有创造力,你能够创造最美好的这个世界吗?对世界有贡献,对社会有贡献,对国家有贡献吗?他们没有,他们现在只要眼前的绩点,此后的工资,所以一个人的价值观对于我们国家社会发展可能越来越起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教育改革,大概是价值回归的这样一个呼唤的结果。减负,家庭教育,然后依据中国文化的心理干预,不仅仅是西方式的方式,我们要引进这个中国文化的元素,来解决我们现在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