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蔚斐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新高考改革之后,题型越来越灵活,考的是孩子真正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不是考做题技巧。中高考阅读对广度和深度都有要求,不光要读得多,还要读一定难度的书。”
“阅读,输入的是文学底蕴、思维方式,是你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写作输出的则是你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作文水平的提升,不是老师教写作方法,离不开几个方面:1、读名著,提升和丰富孩子的文学底蕴;2、鼓励孩子表达,建立语言逻辑;3、从同龄人的优秀范文中一步步领悟;4、热爱生活,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
“语文学习的痛点是,喜欢读书的孩子不多,多数家长对读书这件事都比较功利,没有从小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意识。”
在两个小时的对话中,李厚仪谈到了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如何体现?语文中高考考察重点是什么?从阅读、写作到文言文的学习,有哪些技巧,又有哪些误区?
“成长的可能”将分为“上”、“下”两篇,以口述的形式分别来呈现李厚仪对于阅读、语文的观点和思考。
下篇话题涉及:
新高考之后,语文考察的是什么能力?
语文学习的痛点是什么?
什么时候开始读文言文?
语文如何启蒙?
写作能力如何培养?
如何看待家长追求名校和学区房的行为?
受访人介绍:李厚仪,曾用名:李雄,原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龙之门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微博“厚仪阅读”教育博主。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国考生栏目主讲作文,现在每周六晚上在微博上直播亲子阅读。
原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
龙之门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 李厚仪
#1
新高考之后,语文考察的是什么能力?
中高考语文考试考察的是哪几方面的能力?首先,有一定的基础储备考察,如字词、古诗文,但是“死知识”的比重越来越小;其次,对诗歌和文本鉴赏能力的考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判断;最后是写作能力考察。
新高考改革之后,题型越来越灵活,考察的是孩子真正的阅读能力,如:比较阅读、比较鉴赏。而不是考做题技巧,靠题海能得分的趋势越来越小。所以只有当阅读量达到一定层次才能应对未来的考试。
读书的任务迫在眉睫。即使老师告诉你技巧方法,但你的阅读量没过关,文章根本没读懂,技巧也用不上。
中高考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有要求,不光要读得多,还要读一定难度的书,否则无法应对那些题。初中和高中的孩子用来读书的时间非常少,所以也有人说,阅读的任务已经悄悄下沉到了小学。
一些学校对于阅读量的重视有多高?以北京四中为例,每年语文新课讲到一模前。很多学校在高中前两年就把新课上完了,再用一整年来复习、做题。北京四中不是,中考前两个月还在讲新课。
那么,孩子的做题能力怎么培养?其实当孩子读书达到一定量,做题这件事,稍微拿几套题“点”一下,考试就没有问题。如果读书量不够,老师“点”了也没用。
有人说四中学生聪明,其实是四中孩子整体而言读书比别人多。所以我们强调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要追求读书量,鼓励孩子读和写,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去读书,比如周末阅读、读书会,激发孩子读书、写作的兴趣。初三、高三则是定性,针对中考、高考该如何应对,一规范孩子就会了。
语文学习最大的痛点是,喜欢读书的孩子不多,家长没有从小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意识。
我了解了太多的学校中小学生的学习现状,双减之后,课余时间虽然增加了,但是真正喜欢读书的孩子特别少,仅有少数家长会有意识培养孩子阅读。大多数家长忙着生存、生意、工作,老人帮忙看孩子,只要把作业完成了就好。为什么我要在微博直播读书,就是想唤醒家长读书的意识。
现在很多孩子读书量少,只靠应试、靠做题来应对语文中高考,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占绝大多数。
只有少数孩子有从小爱读书的习惯,语文学习没有报过班,但喜欢读书,从而一步步地语文学得特别好。这样的孩子不多。
在阅读方面,现在大家都知道“大语文”。大语文,大在哪些方面?语文世界是博大阔远的, “视野阔大”“内容广大”“气度博大”,更重要的是责任与担当之重大:传承光大人文精华,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民族的性格;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新时代所需要的能力。简单说,“大语文”高于考试,不怕考试,轻松应对考试。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读文言文呢?读文言文并没有什么年龄开始“比较好”的说法,比如北京四中特级教师李家声先生编写的《龙之门大语文》系列丛书的文言文,从第一册开始就有了,跟年龄没关系。
文言文只是一种语言方式而已,但是如果家长一上来就要求孩子知道文言文每个字什么意思、每句话都必须翻译出来,用这种方式学文言文的话,从一二年级开始都太早了。因为一般的文言文学习中总有翻译的任务,导致孩子觉得文言文学习很痛苦。
李家声先生编写的《龙之门大语文》中的文言文,从第一册开始学,不是死记硬背,孩子学得比较开心,文言文储备多了以后,有些文言文一读孩子就明白意思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高中文言文考察要求也不过是“通过储备关键字词读懂浅易文言文意思”,那为什么在小学阶段就要求孩子逐字逐句翻译出来呢?能通过关键词的意思了解文章的大意就好了。
读书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要想成为语文学科的“学霸”,读书一定不能少。同时,另一个要素也不可或缺:在过程中,一定得到老师的引领和指点。
有些孩子读了很多书,但是成绩不好,不能成为学霸,这很正常。学霸是从成绩、从功利角度而言的。有一年,新闻报道一个作家写高考作文题不及格,这很正常,因为他是作家,作家“不懂”高考。中高考作文,考察的不是写作水平,中高考作文是一道题目,一道题目就意味着它有得分点,踩到得分点才有分数。
#2
“语文”如何启蒙?
识字是语文的基础。
为什么在阅读环节要反复强调激发和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因为有了阅读兴趣之后,有了识字的基础,就会形成阅读量,语文基础是在读书量中自发形成的。(关于识字的方法,详见上篇《原北京四中语文名师李厚仪:阅读,为什么如此迫切?》)
同样在小学阶段,老师教了一篇课文,其中有几个生词,有些孩子看一眼就会了,因为他读书量很多。有些孩子老是记不住,写错字,这是因为他的阅读量不够。表面上看这是孩子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语文能力弱,实际上背后是阅读量问题。
阅读不仅是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手段,更是表达、写作兴趣的来源。读书多了,想表达的欲望就“憋不住”了。
对写作兴趣的培养,在启蒙阶段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口头表达,鼓励演绎。
从幼儿阶段开始,就要培养孩子表达的欲望。尤其是在学龄前,读完一个故事后让孩子猜一猜,后面的情节会怎么样?一开始可以让孩子复述一些读过的故事、记住的故事、感兴趣的故事。
读了一定量的绘本以后,读到新的绘本时家长也可以尝试设问,后面你觉得会发生什么呢?你希望会如何发展呢?这样做一是激发他的阅读兴趣,二是激发表达欲望。
复述,是表达的开始,也是激发孩子表达感兴趣的开始。让孩子感觉到表达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
让孩子演绎故事,也是表达的过程。孩子在演绎过程中,会无意识增加一些语言,扩充某一环节。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问他:刚刚那段好像不是故事里的内容,你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光在表达,也在表达中思考。
到了小学阶段,可以从看图说话、看图写话开始。
市面上有不少口才培训的课程,其实这些课程真正帮助孩子解决的痛点,不是表达能力上的提升,解决的是孩子的表达意识和敢于表达的勇气。孩子站在台上敢开口说,是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让孩子有“我想说”的需求,有的孩子想说,不敢说。有的孩子连“想说”的欲望都没有,如何有口才呢?
我一直认为,深层次的表达能力是没法通过口才培训取得的。比如《西游记》孩子没读过,口才再好也表达不出来。读书量不够,让你谈论某个话题,即使有胆子去说,有说的意识,但是你说不到点子上。
真正的口才能力是有说的意识、有说的勇气和有说的能力。
在说的意识、勇气方面,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表达的意识,其次是制造一些场合、机会,锻炼孩子习惯、喜欢在生人面前表达,在生人面前不怯场。还可以制造一些仪式,比如,哪天孩子对某个故事会背诵了,全家人放上音乐,设置一个主持,有请某某同学上台演讲,同时给孩子录像,培养孩子在隆重的仪式感中依然可以轻松地表达自己的能力,这些是家长可以去做的。
如果家长从孩子小时就有意识地培养口才能力,其实就不需要到专业的口才培训班训练。
#3
写作能力如何培养?
我的观点是:个人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靠老师教的。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读高中之前,语文是我所有学科里成绩最差的,因为我从来不读书。初中毕业,数学物理化学满分,语文是倒数。
读了高中后,高中语文老师是我关系非常好的一个远方亲戚,每周六回家我都会骑自行车驮着他。其实老师是有小心思的,他在来回路上和我交流,慢慢建立感情。
后来他送给我一本杂志,是《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我想,老师给了我就读吧。那是我上中学以来,读过的第一本杂志。
刚翻开时我也不感兴趣,心想这有什么好看的?我在目录里看到一篇文章叫《捉螃蟹》。我想,捉螃蟹也能写成文章?这事我也会,这事还能写成文章?出于好奇,我就打开了。看完以后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原来文章就是这么写的!这事我也能干。
于是我模仿着写了一篇,叫《捉泥鳅》。
第二天,语文老师把它作为范文读了。我一下子就来劲了,觉得写文章好简单。我找到了写作的法宝,就是《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看到喜欢的文章,如果文章中的事我也干过,我就模仿着写一篇。每一次我写的文章都被当成范文,渐渐地我就以文艺青年自居,加入学校的校刊、文学社。开始读汪国真、席慕蓉、三毛,这些大师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的作文水平提升,不是老师教我写作方法。而是从优秀范文中一步步领悟,原来写文章是这样的。
真正的老师是什么?是同龄人的优秀范文。读名著对孩子写作上的帮助是间接的,是提升和丰富孩子的文学底蕴。
有些孩子读了很多名著,但是家长反映作文就是写不好。这是因为孩子只读名著,名著不是为了孩子考试得满分写的,名著是作家毕生人生经验的积淀,帮助的是孩子文学底蕴的沉淀。
要想考试得分,还得看同龄人的优秀范文。同样一个作文题目,班里的优秀范文就是孩子的老师。为什么别人的启发会很多,都经历过的事,为什么选材上我想不到呢?同一件事,为什么人家写的好我写不好呢?人家是从哪个角度切入的?语言表达怎么这么好呢?
因此,从小学绘本开始,从看图说话开始,就尽量让孩子去表达。拿到读物就去表达,家长要鼓励孩子表达。比如拿出一幅电闪雷鸣的图画和动物跑步的图,你问孩子,这两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孩子如果回答这是下雨了,动物们都要回家了,那就很好,孩子的语言逻辑就初步建立了。表达出来很重要。小的时候就要愿意表达。
后续的写作水平提升则靠范文。
但不可忽视的是,看同龄人的范文是从写作技巧上提升,写作内容的提升则要靠孩子对生活的感受与感悟。之前有一个案例,学校要求孩子写关于秋天的文章,孩子不会写,老师让家长找一些关于秋天的文章,让他感受一下。但是家长找的文章比较空洞,孩子看完文章还是不会写。如果孩子对生活没有理解、没有认识,这样孩子有再多的文章技巧也没用。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
语文老师在写作这块,说得最多的话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句话老生常谈,但很少人真的能领会其中的意思。首先要热爱生活,然后是认识生活,写秋天就要去感受秋天,最后是思考。有思考、有感悟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作品,描述层面的东西还是浅层次的。
写作的提升,有一个坡度:一开始是简单的表达,能说出来就是好的;慢慢的,不光要说,还要用有意思的方式说出;更进一步的,要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阅读,输入的是文学底蕴、思维方式,是你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写作输出的则是你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真正好的写作是阅读+生活的思考。
#4
如何看待家长追求名校氛围?
真正的名校,最大的优势其实不在于老师,学生不可能在名校里碰到所有优秀的老师,运气成分比较大。名校最大的价值在于同学资源,可能孩子整体上进、努力的氛围比较好,迫使孩子努力。包括未来的同学的圈子等。
但是,名校有他的不足,最大的不足是孩子的学习压力会很大。
名校里的孩子学习都很努力,基础好,很聪明,如果孩子到名校后,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最极端的一个恶果就是让孩子所有的自信全没了。
因此,对于名校,家长不要盲从,要冷静、理性对待。如果我的孩子有能力进入名校,皆大欢喜。如果没有能力,通过天价学区房等方式进去,对孩子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有很多孩子,进入名校后根本跟不上,之后孩子的自信全没了。学习上跟不上,老师讲课听不懂。不仅是学习,可能玩也玩不到一起。
名校里有些孩子真的就是可以用天才来形容,这时候你拿自己跟这些人去比,就会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自己尊严扫地,人生很灰暗。
所以过去我经常和学生开玩笑说,四中的学生,只要“活着”毕业都是好样的,那需要无比强大的内心。
如有更多关于语文和阅读问题想要探讨,可关注李厚仪老师的微博号:厚仪阅读。或添加微信交流:13621152753,备注“成长的可能”。
相关阅读:
END
本文作者:张蔚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