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决禁止将课后服务变成集体的学科教学或者补课。

学科类培训可能转入“地下”或家庭?教育部:正研究制定指导意见

2021-08-30 16:12:10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Morty  

  8月30日,教育部召开第三场金秋新闻发布会。针对“双减”推进工作,回答记者提问。

  在“减轻作业负担”方面,将切实减轻过重作业负担。教育部给到了更细化的要求,比如,强化学校作业管理主体责任,落实校长负责制。

  教育部还提到,有效降低学生考试压力,教育部也发出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

  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教育部8月做了最新部署,要求各地各校要深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积极引导师生用好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提供的精品课程资源。

  此外,教育部将继续推进课后服务全面覆盖。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补助。

  在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方面,教育部提到了多种举措,包括:设立“双减”问题专门举报平台;发布预警提示家长校外培训缴费风险等。

  教育部提到,下一阶段,将进一步层层压实督导责任,加大督办、通报、曝光、约谈和问责力度,推动“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校外培训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显著减轻。

  针对校外培训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如何区分、如何防止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或家庭、如何防止学校在校外服务或晚自习时间超纲教学等大家关心的问题,新闻发言人做了回答。

  01

  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了秋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提及了进一步推进“双减”工作。

  吕玉刚介绍,减轻义务教育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是“双减”的主要任务之一。教育部根据中央部署,已就加强作业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校务必高度重视,从把握功能、严控总量、提高质量、强化管理等方面抓好落实,坚决把过重作业负担压减下来。

  要强化学校作业管理主体责任,落实校长负责制。教育行政部门对义务教育学校要逐一检查,重点检查学校是否制订了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是否建立了作业总量调控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是否做到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是否建立了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帮扶、答疑、指导的制度。

  教育部已将上述要求列入了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和“双减”重点工作监测台账,并通过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公开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将作为评判各地各校作业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参考依据。

  

  教育部提到,要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规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严格执行考试管理规定,不得违规组织考试,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

  此外,教育部要求“有效降低学生考试压力”。为切实降低学生考试压力,教育部今天发出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功能,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备甄别遴选选拔的功能。

  《通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要合理运用考试结果,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

  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教育部8月做了最新部署,要求各地各校要深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积极引导师生用好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提供的精品课程资源。根据介绍,这套课程资源已经覆盖了各个年级、各个学科,都是遴选优秀的老师精心制作的。教育部鼓励各地要广泛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展示交流活动,精心做好教育部部署的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推荐工作。

  针对 精品课的遴选工作,吕玉刚介绍,教育部要求是在教师充分总结个人教学实践成果、认真凝练教学经验和方法,学校和县级教育部门组织展示、交流的基础之上,按照教师自主申报,要激发他的内在动力,然后学校推荐,县级初选,省市遴选,再到教育部,最终遴选审定,这样几个程序。

  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对省级推荐的精品课程进行评选,遴选确定部级精品课,对获得部级精品课的这些教师将颁发证书,并将部级精品课纳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共享共用。教育部也鼓励各地组织遴选省级、市级的精品课,让更多的老师能够参与进来,更广泛地激励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02

  设立“双减”问题专门举报平台

  胡延品一级巡视员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双减”和“五项管理”督导有关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加强“双减”督导,是中央“双减”《意见》的明确要求,也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的有力举措。“双减”督导措施主要有六项:

  第一,把“双减”督导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工作的“一号工程”。

  将“双减”督导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进行系统的部署。特别要求各地教育督导部门将“双减”政策落实及成效纳入政府履职督导评价,进一步压实政府责任;设立专门举报平台,通报典型违规案例,强化社会监督;组织国家督学、学校责任督学开展明察暗访,实行常态化督导;约谈、通报问题多发地区和单位,严格依规问责。

  第二,建立“双减”专项督导半月通报制度。

  印发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双减”工作专项督导半月通报制度的通知》,明确从今年9月份起,每两周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情况进行通报。通报内容主要包括作业时间达标学校比例、课后服务时间达标学校比例、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违规培训广告查处和群众举报线索问题核查处理情况等8个方面的内容共计21项指标,这些内容和指标涵盖了“双减”工作核心要求。

  第三,将“双减”工作纳入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日前,教育部已经专门印发了《通知》,对今年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作出部署,明确将省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双减”工作情况,包括“双减”纳入省(区、市)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任务、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双减”工作成效和群众满意度等,作为督导评价的重点内容进行督查考评。

  第四,设立“双减”问题专门举报平台。

  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微言教育”“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和“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开设举报专栏,受理群众对学生作业负担重、学校未依规开展课后服务和校外培训机构无证照培训、虚假宣传、超标超前培训、超期预收费、违规高收费、退费难等问题的实名举报。

  到目前,接到的举报汇总是8000多条。下一步,教育部将分省对有效的举报问题进行归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要求相关省份逐项核查。

  第五,发布预警提示家长校外培训缴费风险。

  9月秋季开学以后,教育部将在梳理群众举报问题线索、半月通报和明察暗访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普遍性、趋势性问题,及时发布预警风险提示,同时公布虚假宣传、无资质运营、卷钱跑路等机构名单和违法违规典型案例。

  第六、组织开展实地督查。

  从实地督查看,“五项管理”规定要求正在逐步落地,应该说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手机管理方面,97%的学生表示学校对学生带手机入校园进行了管理。在校期间,学生的手机基本上做到了有效管控。

  睡眠管理方面,一些地区通过制定睡眠管理计划,签订责任书等方式,形成家校共管合力,基本保证了学生的睡眠时间。

  读物管理方面,93%的学生表示学校建立了课外读物遴选审核制度,基本堵住了问题读物入校的通道。

  作业管理方面,学校和教师更重视作业质量,设计差异化作业,在“控量”的同时力求“增效”。

  体质管理方面,多数学校能够按照规定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质健康抽测和复查制度。

  督查发现的问题,从三个层面来看,有这么几项:

  一是政府部署落实不到位。一些地方只是简单照转文件,没有对政策作系统性、针对性解读。一些省份没有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还是教育部门在唱“独角戏”。

  二是学校落实不到位。手机管理还不严,有少数学校没有设立手机管理装置和明确手机管理责任人。睡眠时间还不达标,38%的中小学生就寝时间晚于规定要求,67%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读物管理欠规范。少数学校存在教师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指定读物的问题。作业负担仍然偏重,22%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反映有书面家庭作业,17%的中小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超标,也还有部分学校的少数教师在用手机布置作业。体质管理还有漏洞。22%的中小学生反映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的课时不达标,体育课被挤占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体育课被挤占的问题尤为严重。

  三是家校协同不到位。应该说,各地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现象。家长虽然认同“五项管理”政策初衷,但也担心孩子掉队,输起跑线上,除学校作业外,不少家长还要额外给孩子布置作业,结果是“老师减负、家长增负”。还有少数家长不履行监护责任,把管理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下一步,一是逐省反馈意见,同时视情况组织督导复查。二是将“五项管理”纳入常态化督导,特别是组织中小学责任督学定期开展督导。三是督促指导完善政策。重点是督导各地进一步厘清政府、学校、家长责任,增强家长监护、教育责任意识,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形成政府、学校、家庭共抓共管的氛围。

  针对总台央广记者提到的,怎么样来发挥督导“长牙齿”的功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胡延品进一步解释,对“双减”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一些地方,教育部除了通报、曝光以外,还将采取四项措施:

  一是定向调度。对半月通报落实进度靠后的省份,我们将召开专门的调度会,要求这些地区加大工作力度。

  二是约谈。对调度后进度仍然落后的,约谈相关地区的负责人。

  三是挂牌督办。对约谈后落实仍然不到位或者工作不力,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地区,我们将实行挂牌督办,督办的结果向社会公布。

  四是问责。对调度、约谈、挂牌督办后工作仍然不力的地区,我们将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启动问责,提请和督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03

  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补助

  吕玉刚在会上提到,推进课后服务是支撑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吕玉刚介绍:“今年6月,教育部发出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暑假期间,据教育部了解,各地对课后服务工作做了精心准备,新学期课后服务工作要实现校校开展全覆盖、保障时间“5+2”、丰富内容上水平、吸引学生广参与。这四句话是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目标。

  学校课后服务要体现办学特色,充分挖掘教师潜力,既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答疑辅导、指导完成作业,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努力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学校要加强对家长和学生的宣传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自愿选择回归校园参加课后服务。

  要关心爱护教师,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补助。课后服务也可以聘任退休教师、具有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或志愿者参与,并充分利用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

  各地各校要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情况纳入义务教育学校质量评价体系。教育部已建立了课后服务直报系统,将定期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

  对课后服务的效果以及后续改进情况新华社记者进行了提问,对此,吕玉刚提到,今年暑期托管工作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覆盖范围广泛。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开展了暑期托管服务工作,有几个省份是在全省域开展的,包括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江西、海南等一些地方,是面向全省做了部署推动。有的地方是在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开展了试点,大部分地方今年都是首次探索做暑期托管服务工作。

  二是师生参与踊跃。教育部做了初步统计,今年参与暑期托管服务的学生约有302.6万人,此外,在暑假期间,一些家长可能事先已经安排了暑期带孩子出游的活动,所以有的地方参与比例高一些,有的地方参与比例低一些。有33.9万名教师和志愿者参加了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其中教师有24.2万名。

  

  三是活动内容丰富。暑期托管服务工作除了指导学生完成暑假作业外,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包括经典诵读、书法、美术、体育等等。有的还利用地方的一些资源,包括少年宫、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社区等社会资源开展托管服务工作。

  四是社会反响较好。暑期托管服务帮助确有需要的家庭解决了照看孩子的后顾之忧,受到了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

  这项工作今年是初步探索,还要总结经验。下一步,还要继续深入推进,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真正成为一个惠民工程。

 

  04

  学科类培训可能转入“地下”?教育部正研究制定指导意见

  对于记者关心的“双减”热点问题,教育部也进行了解答。比如如何界定学科培训,学科培训转入“地下”如何处理等。

  热点问题QA——

  新京报记者:会上有人对少儿英语、数理思维、国学等等培训是不是属于学科培训还存在疑问,想请问这几类培训是否属于学科类?

  续梅(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我手里正好拿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通知》里面就要求,在开展校外培训时,语文、数学等9类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原话是“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这个话听起来比较专业,确实这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组织相关专家,对于各种培训项目,其实际培训的目的、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方式要进行综合研判。如果培训实质上是对这9类学科其中的学科相关内容进行专门学习,强调的是学科知识导向,是为升学考试来服务的,片面强化相关学科听、说、读、写、算方面的技能培训,那么就应当按照学科类来进行管理。

  下一步,教育部也将进一步指导地方建立专家组,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来进行审核把关,加强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封面新闻记者:请问,对于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和超预期收费而造成退费难现象,对这类问题我们如何督办呢?谢谢。

  胡延品:对于这些问题,特别是虚假宣传、退费难的问题,家长可以向“双减”管理监督平台举报,也可以向当地的职能部门反映。

  我们也将及时发布缴费风险提示,提醒家长不预缴超期超时长的培训费用、地方的虚假宣传和缴费折扣陷阱。我们将督促相关部门加快推进第三方资金监管,防止退费难和机构卷款跑路,对量大面广的退费难问题,我们将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督办;对卷钱跑路等严重家长权益的问题,我们将实行挂牌督办,也就是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给省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督办通知。这个督办程序启动的时候,是要向社会发布的,督办的结果也是要向社会公布的。

  中国日报记者: “双减”政策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有人担心“一对一”家教会因此盛行起来,学科培训会因此转向家庭、地下、网上,对此教育部怎么看?如何打消家长顾虑,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实好?谢谢。

  续梅: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这位记者刚才提到的学科类培训可能转入“地下”或者家庭来开展这种违规的学科类培训,对于这种问题,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指导意见。下一步将出台针对性举措,来指导各地进行科学鉴别,对发现的违规问题会进行认真查处。另外对于线上的学科类培训,教育部会进行常态化的网上巡查工作,一旦发现有违规的行为,也会进行认真查处,来确保“双减”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人民网记者:请问“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学校之间的竞争核心又回到了校内,如何避免部分学校在利用课后服务或者晚自习时间超纲超前教学,增加学生的负担呢?谢谢。

  吕玉刚:首先说一点,“竞争”这个词在我们义务教育领域要慎用,当然我们鼓励每个学校都要把自己的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不管哪个学校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中央的“双减”文件非常重视课后服务工作,专门写了一大条,我刚才也做了介绍,对课后服务的功能和质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有一句话是强调了“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这个规定,实际上就说明如果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超前教学是不允许的,超纲教学也是要严格禁止的,因为超纲教学一直是禁止的,不允许的,这应该作为教学工作纪律来要求,违规的也应该严肃查处。

  做好课后服务工作,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发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切实增强吸引力和有效性。课后服务时间内,应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应给予帮扶、答疑、指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拓展他的学习空间。要坚决禁止将课后服务变成集体的学科教学或者补课,如果出现这类问题,教育部门要严肃查处。课后服务我们要按照文件要求,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