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巍才、李寅、张洪伟在此次沙龙中分享观点。

观点|校内课后服务市场迎来新增长期?

2021-04-09 19:12:30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胡晓倩  

  来源|多知网

  文|胡晓倩

  图片来源|Pexels

  今年开年以来,教育部明确提出要落实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放学时间与当地下班时间相衔接。2021年春季开学之后,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陆续发布延后放学的通知。

  随着学生在校时长增加,主管部门也鼓励校方自主采购校外课程,此前被认为市场天花板不高的校内课后服务市场或许迎来新的增长点。

  4月8日,未来之星教育线上沙龙在全网直播。此次沙龙围绕“校内课后服务”探讨教育行业。广东中启CEO陈巍才、青橙创客教育创始人李寅、北京英盟教育创始人张洪伟在此次沙龙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观点由多知网整理:

  01

  校内服务市场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市场格局

  张洪伟:2017年是课后服务的重要节点、政策鼎力支持

  2017年2月2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在这之前,我把它理解为校外托管的时代,这之后我则理解为课后服务时代。

  意见出台之前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把“课后三点半”归纳为一个问题去管理,而是属于多头管理的状态。《意见》出台之后,正式将校内课后托管统称为课后服务,校外则是延续称为课后托管。

  二者的区别在于:课后托管是没有渠道进到校内,满足家长、学生放学之后家需求,是自负盈亏的贴近小学周边的服务。当时,在全国20万小学周边至少有30万家以上,2-300万人口从事校外托管。这个行业迄今为止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现在仍需要政府将其纳入到规范管理内。

  2017年之后,行业得到改变:首先,从业者的名称变成课后服务;其次,由没有主管部门的状态,变成教育部主动将其纳入到管辖之内。

  这意味着课后服务跟学校息息相关,许多校外托管,做校外的同时也抓住时机进入这个市场。校外托管也是提供托管+教育服务,同课后服务所需求的“托管+特色课程”是一致的,服务的主体也没变,只是地点发生了变化,所以当时进入到市场里面的绝大部分是校外托管机构。

  深圳这个城市比较例外,它没有经历校外托管的过程,直接“杀”入到行业里面,对市场非常敏感。

  今年2月23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来了课后服务全覆盖。紧接着3月31日教育部再次提出来要将教育服务作为一个重中之重,作为主推的大事。

  但是给很多地方教育局、地方的中小学的校长,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其核心的困扰是他们不知道这件事情怎么做。

  全国的课后服务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广东在2018年就尝试市场化课后服务,现在广东的课后服务在我看来是完全市场化的,对比广东而言具有特色的是由财政来买单的北京和深圳。

  北京是偏政府化的市场,在2016年的时候就有5个亿的政策支持;2021年2月23日,深圳也正式印发《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要拿出15亿元发展课后服务。

  陈巍才:现在进入了课后服务全面铺开的新阶段

  2015年北京和深圳最先试点。相对来说,北京、深圳是做得最早的,也是课程体系、管理体系相对较完善的。

  深圳政府从2015年到今年分批在各个区试点,最早是采用生均350元的方式支持课后服务的,从课外采购课程、师资向校内提供素养类的课程。第一批100所学校,一共试点320所学校。到2月出台《意见》时,经费提高到了生均1000元。由此可见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强大。

  而广东的其他地区则是由家长承担部分费用来合理分摊成本。

  其他各地的落地情况也不太一样,例如山东就是由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这然后到各个市、各个区。可以说80%的省份和市区都已经由省教育厅发文。其方式大体相同但也有一些差异。

  显然,现在进入了一个课后服务全面铺开的新阶段。

  李寅:课后服务发展趋势是个性化

  其实非常感谢政府的政策,让我们能够去磨课,以及开放了学校的市场空间,在过程中开始理解什么叫课内服务、综合性实践活动。在项目完结之后,我们开始探索按照每个学校每个区域提供个性化的课后服务。

  在2016-1018年,行业就像“吃大锅饭”一样,大家进到那个池子里面,课程种类并不是按照学校的个性化需求去做的。在19年左右,大家开始自觉探索个性化的需求。

  而且这个项目在一开始只满足初中学段,之后就开始探索小学阶段、高中学段了。团队找到了他的精细化的赛段,往下探索,大家开始做的不一样。

  现在的课后服务的需求一直在,只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你是做个性化还是通用对团队能否继续做下去影响很大。

  02

  如何理解课后服务市场的?

  李寅:学校的需求在多元化。

  北京地区的学校都有满足学校多元化个性化体系建设的想法,所以根据学校里的师资储备,需要大量优质的社会资源,来帮助学校将课后服务的课程体系搭建起来,这样的需求是很强烈的。

  学校需要的不是一家机构而是多家机构。因为单纯从科技创新、或者从steam教育的角度来说,就会需要有工程技术、数学、艺术、科学背景的公司为学校服务。

  过去几年的核心问题是,到底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把不同机构的课程揉捏在一起。

  在项目完结之后,许多机构只能用单一的品类为学校服务,而学校的需求在多元化,而对团队来说扩科是很难的。而且扩科之后,教学和教务的管理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需求和供给面临矛盾冲突。比如有些民营学校有艺术类课程的需求,但是我们只能做科创,我们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找到能够满足学校需求的供应商。

  因此拓展业务线是现在很多对公服务机构面临的难题。

  陈巍才:课后服务的三种渠道

  当下有三种方式做校内课后服务:

  一、做区域级的平台,整合当地资源,服务指导当地的课程体系。

  二、做单一品类,并可能捎带着周边品类进学校。

  三、做一些优质的课程包。在总包课程之后,自己整合资源。将符合要求的课程纳入机构资源库里面,然后将清单给到学校,让学校挑选合适的机构。

  张洪伟:课后服务方应该找准定位

  课后330是世界性的难题,韩国、日本等地都有这个问题。现在政府想解决这个难题,但是并不是马上就能解决掉的,所以我们应具有一个长线思维,它的市场非常大,持续时间也很长。 而三点半之前才是学校的核心业务,所以课后服务方要想好该扮演什么角色。

  其次,应该了解供给和需求是什么,需求方核心的诉求:

  1.在校内需要保证安全。

  2.一定不能给主管部门添加额外的麻烦。

  3.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学校、教育局有主打的“一校一品”,最好能够与其主打的“品”相关联,围绕需求提供服务。

  围绕课后服务主要有三方面的服务方:

  1.平台。单一的课程很难满足一个学校的需求,据我所了解,广东的一个小学,总共有162门课后服务课程,需要包含选课、排课、缴费,由此可见,这是个很系统化的工程;

  2.总包方。解决了扩科困难。创业者要想好是做单一课程做深还是做总包?

  3.课程的提供方和执行方。现在大部分是合起来做的,如果分拆开的话,标准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最后能做到向全国各地输出内容。

  03

  服务校内场景核心的难点是什么?To C转型面临什么困难?

  李寅:核心难点是师资的可持续性与效率

  我认为最核心的难点:师资的可持续和工作效率,还有配套的物资供应。如果,对公业务的全职讲师只做进校会有很大问题,去学校上课会耗费一整天的时间,影响教研。

  其次是整个校内服务场景本身很散。与渠道商比,纯做对公业务的更有优势,做C端的机构机会很大,这是因为其课程可能打磨得更好,而且非素质类课程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但是如果要进校,可能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团队提供对公服务。而且不要想着进校做导流,多半会失败。

  陈巍才:应该关注政策、服务能力、资源关系

  课内服务本质上是对公业务,在资源性方面有天然的护城河,但是和To C机构打法不一样。

  首先是自身的课程体系和校内还是有区别的。其时长、学校、家长的要求都不太一样。其次,是全国各地的政策不一样,最重要是考虑当地政策情况,自身服务能力,资源关系等问题,以及在运营、师资成本上是否有空间

  张洪伟:市场体量可观,将来会有更多机构入局

  中国有1.5个亿的中小学生,所以校内课后服务的市场体量是非常大的,将来会有更多参与者入局。未来学生留在校内的时间会更长,即使按照20%或30%的比例选择校外的服务,也是很大的市场。这就需要校内课后服务方与校外托管机构的服务做出差异。

  END

  本文作者:胡晓倩

  微信编辑:姚逸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