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有关教育培训的提案再次受到各界的关注,与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对教育改革、校外培训的管理等方面建言献策,比如学制的改革、规范网课APP、进校园活动的管控等。多知网就此整理了部分代表、委员们的提案,供行业学习参考。
1、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制定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教育内容和通识培训,鼓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生命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及继续教育。整合利用生命教育社会资源,推出生命教育线上教育资源库、客户端APP、只能学习终端等。积极构建生命教育共同体,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生命服务模式。
政府要把促进家庭生命教育纳入民生工程,发挥学校在学生和家庭之间的桥梁作用。指导和帮助家长正确养育孩子;借力社会服务,发挥社区及相关专业社会机构的协同和支持作用,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共同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导向。(中国青年报)
2、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好的教育生态要“百花齐放”
争取让每50万人口左右的区域里,就有一个让当地老百姓认可的优质高中,形成高中优质发展,百花争艳的局面。
推进校长职级制和高中校长跨区域选用制度,拓展校长职业发展空间和任用通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争当“好校长”、办出“好学校”。同时,以建立和完善三级教研制度为重点,配足配优县级学科教研员,改进其工作方式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我国教研制度的独特优势。在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可以优化投入导向,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教育平台,建立智能化、可视化、交互式的教育教学体系,依托信息化优势,推进“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加强“基于在线课程的课堂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实质性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县域共享,用5年左右时间大幅提升县域教师的教学水平。(新华日报)
3、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成果应用率较低”,课程设置不普惠。对比美国大学毕业生通常掌握3至5万个单词的情况,我国修完大学英语4级的在校专科生、本科生一般掌握4千个单词即可通过考试。而调研数据显示,英语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但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
目前,翻译机可以提供包括英语在内多种语言的、衣食住行等领域的、不低于大学英语6级水平的口语翻译服务,技术十分成熟。智慧手机为大家提供的翻译软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贯穿义务教育全过程的英语《教学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职业位居即将被淘汰职业的前10名。
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由国家投资、全体学生必学英语(外语)的现状。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 中国青年报)
4、全国人大代表张红伟:推行“十年义务教育”即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的学制
小学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高中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学制缩短能有效减轻家庭负担、缓解老龄化程度、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丰富社会劳动资源等。
高职改为春秋两季招生,开学时间为春季每年3月和秋季每年9月,学制二年。普通大专学制改为两年半。开放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办学形式,入学不用考试,业余时间学习,采取教师面授辅导与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进行学习。(中国经济周刊)
5、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要严格控制各类“进校园”活动
要减少各类评比检查,精简各类评比达标活动流程;要严格控制各类“进校园”活动,提前计划申报、严控数量,减少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要大幅削减部门摊派任务,减少要求教师及学生、家长关注公众号、转发文章、下载APP、平台注册等行为;非教育教学直接相关任务,原则上不得硬性规定教师完成,保障教师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中国教育报)
6、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第一中学教师尤立增:规范网课APP,完善准入制度
疫情催生了网课APP和在线教育平台的快速发展,但有些平台存在师资质量不过关,隐藏网络游戏,暗含低俗信息,推送广告等情况,这些问题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网信和教育部门要强化监管,完善在线教育行业认证和准入制度,对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侵害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加大惩治力度。
平台要加强行业自律,做好培训定位、课程研发、师资管理、平台维护、品牌拓展等方面工作。同时,他也提示,家长和教师要加强对平台的遴选,加强对学生监管,一旦发现问题,要向网信部门举报相关违规违法线索。(新华社)
7、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建立全面多样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
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今后还会继续提高。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深刻转型,亟待建立全面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高等教育体系。
首先,注重多样性。高等教育发展从“同质化”走向“多样化”“异质化”,要明晰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加强全面性。一个世界大国,不仅需要一批一流大学,更需要各类高校的全面发展,建成全方位发展的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再次,突出开放性。要建立开放式的教育制度,搭建起多元便捷的高等教育“立交桥”,为每位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最后,重视包容性。要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办的公立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光明日报)
8、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政府要引导培训机构进行市场的转轨和转型
培训行业的恶性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培训机构在学科培训领域的过度聚集,导致行业恶性竞争日益加剧,而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等领域的培训需求却得不到有效满足。同时,随着整治的深入,培训服务供需失衡有所加剧,客观上造成一部分“培优补差”的“刚需”难以释放,可能引发一些学生家长的反弹。
未来一个时期,必须持续推进培训机构的规范整治工作。同时,对于培训业所累积的系统性风险和转型中所出现的行业性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培训机构可以营利,但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比如以不顾学生的发展、牺牲学生的利益、课程不达标等恶意行为来营利,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
需要强化政府主导,划红线、搭平台、给出路,促使培训机构回归正道、转型发展、释放风险。(北京青年报)
9、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庭:鼓励大中小学定期开设学农类实践课程,电子产品显示屏应制订未成年人视力保护的相关标准。
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要求下,要实现传承我国优秀的农业文明、农业科技成果、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目标从娃娃抓起,应鼓励大中小学定期开设学农类实践课程,让“中华社稷”根植孩子们的心田。
应鼓励大中小学定期开设学农类实践课程,这种课程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可以依托各个层级的农业科研院所及其试验田、试验圃、试验棚、实验室,协调组织对接大中小学的学生开展现场观摩、专家讲解等活动,以此为契机让孩子接触到我国农业科学的基础研究,打开“四个面向”的科技之窗。有条件的城镇,可以根据不同的农忙季节组织大中小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劳动成果,以“农”为主题,丰富共青团、少先队的组织生活。在常态化防疫的背景下,可以开设网上“学农”课程,或是用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或可通过田园管理的监控设施远程观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或可邀请农业专家进行科普。“学农”类课程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视野,与养殖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进一步对接。(绿色中国)
针对未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的一系列问题,教育部、卫健委、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应加强“跨界协同”的机制与能力,针对电子产品显示屏的未成年人视力保护的标准进行研讨与制订,科学制订电子产品显示屏针对未成年人的亮度、灰度、色度、对比度、色调、饱和度、色阶等一系列技术细节制定标准,并根据此类标准,加大针对相关产品的监督执法力度。(长江日报-长江网)
10、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建立完善普惠性学前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学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立和完善普惠性学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办公办幼儿园或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问题,而是学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政府是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各级各地政府应当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为优质公平学前教育的需要,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把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规划,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要建立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财政制度,改变财政投入的路径依赖,突破办园体制和编制的藩篱,确保普惠性幼儿园同质同价,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优质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人民论坛)
11、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取消国家公务员报考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
35岁是一个人做事业最好的黄金年华,也正处在一个艰难的人生阶段,上有老下有小。很多35岁以上者在二次就业时遇到年龄歧视。不应该有这种歧视。最重要的是看人的能力和认真工作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