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enues与Minerva是一两年来在美国新兴起的跨国教育实验项目,势头非常强劲。最近两个项目都进入了中国市场,他们准备怎么做?《纽约时报》专访了两个项目的负责人,多知网进行了选摘。

国际教育项目Avenues和Minerva,怎么拓展中国市场?

2014-06-05 19:06:52发布     来源:纽约时报    作者:林艺舟  

       Avenues与Minerva是近一两年内在美国新兴起的跨国教育实验项目。其中,Avenues是一所私立十二年制学校,2012年在纽约建校,创建的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下一代。而Minerva则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展开的全面跨国教育实验,2011年在旧金山创立,2013年与美国惟一致力于生物科学教育的研究生院Keck Graduate Institute合作建校。

       Avenues计划在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印度、英国、法国、日本、墨西哥等建立20个以上校区。在中国,Avenues已经与人大附中合作建立北京校区,计划2016年秋季开学,第一届计划招生1000人,学费为4万3千美元一年。课程采用中西结合的内容。Avenues各校区统一管理,老师来自世界各地,但使用同一套课程,学生可以在不同校区轮换学习。纽约校区的学生,除了英语之外,还要学习中文和西班牙语中的一种;另外Avenues课程当中专门有一门世界人文课程,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专家费尔南多·赖默斯(Fernando Reimers)带领团队设计,涉及世界各国人口、宗教、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等内容。

        Minerva大学在2013年秋季已经开始招生,2014年秋开学,首届在全球招生人数为32人,录取率为2.7%-2.8%。Minerva在全球招生,不以地区、人种、体育特长等条件限制录取。学费为一万美元一年。他们对于校园的概念是“四年时间,七个城市”,学生的第一年会在旧金山度过,主要学习四门以思维能力培训为主题,融入跨学科内容的基础课程。之后三年,学生去往其他国家的校区学习,并选择一门主修专业。Minerva的所谓校区并不是一片内有全套硬件设施的传统校园,而只是学生公寓。他们提倡将整个城市作为他们的校园,利用城市里现有的设施,这也是他们节约成本的主要办法。他们除了跨国教育和课程之外,Minerva在教育技术的运用上也多有革新,这些革新在教育学研究上都有依据。

       在今年5月2-3日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国教育论坛期间,笔者和Avenues的联席主管泰勒·廷利(Tyler Tingley),以及Minerva的大中华区执行总裁科恩·罗斯(Kenn Ross)进行了一次有关跨国教育展望和挑战的对话。廷利曾担任美国最著名的私立高中之一Phillips Exeter Academy的校长,并在任内实现了全面的课程改革、科技创新和财政扩充。他于2010年加入创建Avenues,现在担任学校的联席主管。罗斯则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成立过维瑞恩教育集团,现负责Minerva在中国区的所有事务。

Minerva大学教学楼及校车(多知网 配图)


       问:请问Minerva和Avenues目前在中国进行什么样的工作,进展如何?

       廷利:北京校区的筹建已经开始。校园开始动工。Avenues与人大附中的校领导在进行密切的沟通,教师团队之间的交流学习也已经在进行。双方在尽力建立信任与理解,并在不断深入了解对方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这样的合作是激动人心的,两个学校的教职团队都意识到我们可以对方身上学习很多东西。

       罗斯:我们在中国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宣传和招生,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来申请。第二:我们以后希望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比如北上广,有我们的一个“点”,有学生公寓。第三:考虑到我们的毕业生将来可能想要在中国发展,我们也会和中国的公司、企业建立关系,让这些企业知道Minerva的学生有多厉害,为学生找工作搭建桥梁。

       我们的工作进展还是很大的。去年这个时候中国几乎没有关于Minerva的报道,学生、家长、学校都不知道我们,到现在对于Minerva一个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特别是在北上广地区。最近我们第一届学生,所谓的“先锋班”(founding class)已经录取完了,虽然最后的数据还不能敲定,但是在全球录取的30-32个人当中,有十二、三人来自中国大陆,目前确认接受录取的有七八个,占先锋班总人数的1/4到1/3。他们主要是北上广地区比较好的学校的学生。今年中国大陆的申请者大约有700-800个,而全球总申请人数为2500人左右。

       问:你们在中国的工作有遇到什么挑战吗?

       廷利:挑战都是一些程序操作上(logistic)的东西。纽约和北京相隔十二个时区,开网络会议的时间很可能是一方睡觉的时间。但是在好的合作愿望和令人兴奋的合作前景面前,这点小小的不便可以忽略不计了。

       罗斯:我们在中国遇到的挑战跟在任何一个城市遇到的挑战是类似的。不过相对而言,中国人对于新事物不会像美国或者西方国家的人那么容易接受,他们相对保守一些。中国的文化是比较重视历史悠久的东西的。很多人,尤其是家长,很难看到一些突破性改革的好处。中国学生跟美国学生也不一样,美国学生上什么学校更多是学生自己的选择,而中国学生没有这么大的自主选择权,父母亲有时候会“逼”他选择。这当然不是所有人,但是有相当部分人有这种情况。所以挑战就在于说服那些跟学生相比更为保守的家长,让他们了解Minerva的优势。

       问:请给出一个人们应该选择Avenues或者Minerva的理由。

       廷利:Avenues像一个联合国。我们计划每个校区有20%左右的国际学生。学生被Avenues学校录取,可以进入任何一个校区学习。并且,Avenues的学生幼儿园开始接受双语教学,他们半天用英语学习,另外半天用西班牙语或者中文当中一种学习。另外,我们从人文课程中剥离出一部分,建立单独的“世界人文课程”(World Curriculum),采用更为国际化而非传统的美国视角。

       罗斯:Minerva对高等教育体验的重新定义,它全部的设计都是为了最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说它的哪一项特征最能吸引人,我觉得是它全套的设计,包括跨国体验,包括高难度而实用性强的课程内容,还包括服务终身的职业发展支持。这种职业发展支持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另外,所有人进入Minerva的机会是相对平等的,我们没有以国家或人种为标准的录取限额。我们不是对所有人开放,我们每年的录取率可能只有2.5%,但是我们没有“国际学生”的概念,每个人都是“学生”,并没有“国际”与“本国”的分别。我们学费也比多数一流高等学府低廉,每年只要一万美元左右。因为我们另起炉灶,不采用传统的高校运营模式,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

       问:您刚才说Minerva并不面向所有人,那么它面向的是什么样的人呢?

       罗斯:Minerva的学生应该说是最聪明并且最有上进心的。重要的不只是智商,还要有一种使命感(a serious drive)。

       廷利:当前整个高校录取的游戏规则在改变。所有申请者的成绩都越来越高,但是他们看起来那么的千人一面,真正能区分“优秀”的学生和“好学生”的,是一个人的动力和志向,坚韧与执着。

       罗斯:只有那样的人才能成为世界领袖。不过这个词被用滥了,我更愿意称他们为“有影响力的世界公民”。为什么我不喜欢用“领袖”这个词呢?其实只要你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做的事情有影响力,你已经是领袖了。那为什么用“公民”这个词呢?因为我觉得这个词里有其他的含义,它代表了一种责任感,一种义务感。

       问:你们认为跨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呢?

       廷利:推动跨国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世界人口的变化。比如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将在世界教育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希望跨国教育的一个目的是推动世界和平,如果人类这个种族要存活下去,就必须在全球的层面而不是国家层面努力。让学生体验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生活是启发他们加入推动世界和平的积极力量的第一步。

       罗斯:很多人对Minerva会有误解,也许源自人总喜欢将新事物跟他们熟知的事物挂钩的习惯。我们利用科技,但是最终科技,包括大数据技术,包括翻译技术等等,都只是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体验的工具。

       Minerva并不只是侧重技术,技术不是为了技术,而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曾经有MOOC支持者批评Minerva,说我们在收钱来做MOOC可以免费做的事情。但是我们不是大规模的,不是开放的,我们不只是在线也不只是课堂。与“大规模”相反,我们采用小班讨论课的方式教学,因为研究表明小班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不对所有人开放,只针对最优秀、最上进的学生。我们的课堂不是独立的一门一门课,而是精心设置的整套课程当中的一部分。

       廷利:说到在线教育,很多研究表明特别是Avenues面向的年龄段的孩子不适宜使用在线教育。但是我们在实体课堂中依然使用很多新技术,比如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便于老师们通过Skype共同授课。我们也建立了课堂录像的数据库,比如学习困难的孩子可以重复观看课堂录像进行复习。

       我们有一位教美国地理的四年级老师进行了一次教学实验。她在社交网络上联系到了在美国其他地方的六名四年级地理老师,利用Skype共同授课。他们让学生互相问问题来猜对方在什么城市,他们可以问“你们附近有什么公路”或者“你们那里有河流吗”。孩子们大概花了十二分钟就猜到了答案。我认为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探索式教学的实践,而技术在辅助这种实践中的潜能是巨大的,我们才刚刚开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