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影片最大的不满,就是企业的成功过程讲得稀里糊涂的,这可能是电影这种形式本身的局限,但我真的很期望看到这个企业到底是怎样从蹭“美国大爷”一直蹭到纽交所的。另外新东方很成功,但也很失败——新东方作为一个教育帝国,只在其英语相关领域有所建树,而不是像腾讯,山寨一个产品就NB一个。

一位培训教师眼中的《中国合伙人》

2014-05-04 16:51:53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 李委明  

       本文很长,算是自己对这个影片和对教育培训业的一点理解和分析,针对性比较强,若不感兴趣,请慎重往下看。

       《中国合伙人》,又称《中国先生》、《中国人的美国梦》,别名《新东方发家史》,或者男人版《致青春》,是最近很火的一个影片,因为自己特殊的背景,这两天很认真的看了好几遍。上一次反复认真看一部电影是《疯狂的石头》,喜欢里面紧密巧妙的剧情,而这次看合伙人,居然发现其编剧周智勇也是石头的编剧,而上次看石头恰好是我第一次站在新东方讲台的时间,一切都是那么的戏剧。

       最早在QQ音乐上听三个主角唱《光阴的故事》,尽管还没有看电影,就已经热血沸腾,共鸣不已,非常期待。然而第一遍看电影,有点失望,我想,可能是因为自己对培训、对新东方太了解了,觉得电影里完全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像我看完《致青春》小说,接着再看电影,评价只有一个字:渣。抑或像是我因为对荒淫至极的北齐高家和“祸国妖姬”陆令萱的了解,让我对《陆贞传奇》完全看不下去。我觉得我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当我再用普通看电影的心态重新看合伙人的时候,觉得这个故事还是讲得很不错的。

       陈可辛是一个了不起的导演,整个影片节奏适宜,松紧有道,前后逻辑严密,台词perfect,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片。影片开头出现的杜可风、金培达据说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以至我对影片视角的切换,以及经典音乐的插入,非常的有感觉。苏梅离开前夜的“Leaving on a Jet Plane”,王阳带成东青进KTV吼唱的“海阔天空”,孟晓骏归国以及苏梅归国时候的“外面的世界”,还有创业大佬开始上幕的“光阴的故事”,切入的时机都非常好,把影片想要表达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很好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凡是入戏者皆有想哭的冲动。

       很显然,成东青的原型就是俞敏洪(但孟晓骏的原型是陈可辛胜过是徐小平),这个电影直接掺进了太多新东方和俞敏洪的真实元素。苏梅问他:为什么是你?表面上是问成东青:凭什么是你追上我这个女神。实际上是导演在发问:为什么会是这个吊丝男创立了一个教育帝国。成东青记忆能力超群(说明智力一般),关键时候会冲上来挡在前面,珍视友情,对自己认准的事情会死缠烂打,这些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品质,借用一句名言:所有成功者都是偏执狂!当然反过来还有一句:更多的偏执狂都是大loser,甚至神经病。偏执是成功者的重要属性,但电影里的成东青,严重缺乏俞敏洪的王者之气,所以我觉得这个电影没有很好的回答:为什么是他。

       孟晓骏说成东青是新梦想的核心竞争力,从培训行业的专业角度来看,他还远远不配。他的管理软弱无能,大场面演讲气场全无(这个怪黄晓明演不出来,王强的口才更是佟大为展现不了的),公司做到上市却仍然“没有梦想”,所有这些如果放在新东方的成功背后,那是荒谬至极的。大家相信“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那是勤奋的力量,却不知道“早起的虫儿被鸟吃”,那是实力的对抗。因此,俞敏洪发了一篇长文厘清自己跟电影的关系,他说:“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这部电影,甚至都没法判断电影中展示的人物个性是否有吸引力”。就像“一个女生问另外一个男生:我漂亮吗?男生回答说:我对女生是否漂亮不敏感,无法判断你是否漂亮”一样显而易见。所以看俞敏洪对电影的评价,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而是要听他没说什么。碍于朋友面子,以及电影对新东方的巨大正面影响,俞敏洪的这种表态,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新梦想为什么能成功,电影里表现了不少新东方的特质:谐音法背单词、课堂励志故事、自我嘲讽与互相嘲讽,等等。有点失望没有听到“小草和大树”的故事,没有看到俞敏洪用酒杯搞定派出所所长的传奇。喝酒是新东方的文化,能否喝酒曾经是当校长的重要指标,而俞敏洪本人,经常喝到半醉时拉着大家听他讲4-5个小时的讲座。

       新东方为什么能成功,还得益于抓住了时代的脉博与气息。八九十年代出国成潮,这是新东方成功的基本面,所有创业者只有顺风起航才能事半功倍,有人说:势到了,母猪也能上树,钱你挡都挡不住。影片同样也反映了那个变迁时代的很多烙印,也是向那个风云时代的伟大创业者致敬。影片里出现了冯仑、毛大庆和田朴珺的客串,最后更是放上了诸多大佬的照片。从内心上来讲,我真的很敬佩这一辈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他们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提供了数不尽的工作机会。我们的社会应该给这些富人和成功者以更多的尊敬,国家也应该给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大环境,而不是设定各种各样的樊篱,特别是民办教学的教育培训产业,像小姐一样伺候着客户,像寡妇一样没人疼爱,却像妇联的追求一样,只希望得到国家政策的多一点支持。

       二十年来,两代留学生的境遇已经截然不同,这同样是时代的大背景。那个年代,大部分的中国大陆留学生都有刷盘子的经历,而现在除了助教、助研之外,很少有留学生还需要打工挣钱的,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地位上升。那时被迫回国的“海归精英”内心是敏感的,在国外被人看不起,连小费都没有资格拿(这是陈可辛的经历)。原来相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知道“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还是印证了那个古板老师的一句话,他们确实“too young, too naive”。为了尊严和当初的承诺,只能窝在地下室里编造sunshine house的美丽谎言,当电视里发哥被问到“你写给我的信里,不是这么说的”,难道你不想哭吗,不想回吗?然而,回来之后呢?警察同志一句 “从美国回来了不起啊,有本事你别回来”,很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并不一定是有意的,却深深刺痛了他脆弱的内心。这是孟晓骏渴望成功、希求为自己赢得尊严的源动力。其实我们身边很多人,不都是为了尊严在苦苦奋斗吗?有句话,话糙理不糙:“今天的我,像SB一样的拼命,就是为了兑现自己年轻2B时候,所曾经吹过的NB”。但是,年轻时候“改变世界”的豪言壮语已经不见了,自己却被这个世界悄悄给改变了,这就是现实的无奈。早年海归不太愿意回来,所以回来的人可以那么容易取得成功;现在的海归满街都是,他们没有前辈们在国外的那样悲惨,也不需要承受回国的巨大压力和风险,但却开始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回国得不到原有的重视,他们不明白这个道理:“离我们近的,离别人也很近”。

       王阳结婚时说“千万不要跟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他说的是真心话。朋友是谈感情的,开公司是谈钱的,所以名言有云“谈钱伤感情”,我要补一句“谈感情伤钱”。影片展现了三人的兄弟情深,这也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之一,当然同时还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开公司创业,就像古时候造反一样,如果一开始像刘邦或者朱元璋一样,跟你的合伙人称兄道弟,就无法避免外部矛盾基本消除之后的所谓“权力斗争”,至少也得像赵匡胤一样杯酒释兵权。新东方一开始其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伙制”,各位牛人各管一摊,就像各路诸侯一样,周天子的约束力非常小,大家同顶“新东方”一个大招牌,俞敏洪更像是一个超级经纪人。这种方式在最开始的创业突破期显得非常的成功,因为大家的自我激励非常大,都是在为自己打工。但当公司发展壮大之后,互相的协调显得非常困难,“分封聚众、坐地分银”是王明夫对当时新东方状况的精准评价。在这个框架下,一方面大家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顾其它人和整体的利益,另一方面各自封地的贫与富也成为互相斗争的缘由。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如果需要长久健康快速发展,集权是不可避免的,当俞敏洪站出来说“决定要做什么的人,应该是我”的时候,大家其实一开始根本没有把他当回事。但经历了几年的阵痛,大家轮流坐庄之后发现,还是俞敏洪更适合在这个位置。于是,新东方慢慢收权,当年和俞敏洪一起打江山的人,出走的很多,退隐的也不少,只剩下他一个人,开始提拔任用新一批比他明显低一级的新人,整个权力结构才理顺,公司才能继续往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就显示了重要的作用,没有风投的介入和上市的预期,不可能“请走”和“请退”其余的创业元老。所以俞敏洪多次提到“如果我不上市的话,今天的新东方将会更好,当然我要面对更加尖锐的内部矛盾”,因为新东方是俞敏洪的孩子,是他一生的事业,而对于其它人而言,这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上市才是这一阶段最好的交待和完结。但上市之后,新东方需要花更多精力在乎投资者的利益,关注股价超过关注学员,这就是教育和公司的原生矛盾所在,教育做良心,公司做利润,而投资者也乐于把俞敏洪这样一个强调教育良心的人一直摆在leader的位置,以维护新东方在高尚旗帜下拼命赚钱的目的,只有他这样“有梦想”的人掌舵,这两者才能有机的协调起来,别以为他还是“只会用麻袋装钱”。

       谈到朋友,在成东青和孟晓骏矛盾冲突的时候,王阳充当了重要的缓冲剂,这就是三个朋友组的好处。什么是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你身边跟你一起面对困难的,这就是真朋友!但这只是“共患难”,而“同富贵”呢?外部的矛盾是内部团结最好的助力,但是公司发展壮大之后内部矛盾就显得突出起来了。也许,在王阳和观众的眼里,当后来他们的矛盾出现时,如果可以三个人私下商量好再拿出来就好了,这就是友情。但在leader和现实眼里,“现在,这是制度”才是正确的出路,现代化管理的企业不可能再回到当年称兄道弟的时代。所以在新三国里,刘备拼命竖立诸葛亮的威信,远在关张之上,因为兴复汉室的梦想要远超过兄弟情谊。同样,家族企业慢慢壮大之后,原来一同打拼的亲属也必须退出决策层,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你们家说了算,还要其它人做什么?所以我要说,最好的朋友一起开公司,真的是一把双刃剑,过了那一关情谊就历久弥坚,过不了那一关就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同样也是很简单的道理:当年我是怎么支持你,我们一起是怎样过来的,今天你这样对我,你对得起我吗?所以影片用“游泳学会了”来暗指大boss过河拆桥的“卑劣”。但夹在朋友情谊和公司发展之中煎熬的成东青,在强大外部压力下,除了痛哭,他还能做什么呢?他哭得很伤心,因为他真的是为了公司的发展,这一哭哭得很真切,也哭得很委屈,这一哭也深深的打动了我。不要以为民主是神圣而独裁是邪恶的,投资者来看你们公司,大股东能否控制51%的股份是投资者非常关心的,没有有控制力的大股东,投资者也是不敢乱投钱的。

        新东方为什么能成功,我觉得其“向下服务”的理念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传统公司和学校里,上司在下属面前、老师在学生面前,就应该有尊严和威信。新东方流传了一个笑话:老师上课不爽了,回去骂主管;主管不爽了,回去骂校长;校长不爽了,回去骂高管;高管不爽了,回去骂老俞;老俞不爽了,回去被老婆骂。一个简单的笑话,其实里面的讲究非常多,当普通老师在课堂上宣传“当老师你们都干不了,只有一条出路,这个工作就是白痴都能干得了:当校长”,王阳觉得这样骂成东青有点过,但成东青自己说“还可以更刺激一点”。老师为校长赚钱,校长就应该服务老师;同样,学生为上课买单,老师就应该投学生所好,全力服务学生,于是学生给老师打分的“伟大创新”是教育培训业的巨大变革。试想,如果淘宝没有客户评价系统,店主还会跟你“亲”吗,呵呵,我想连淘宝还存不存在都是一个问题了。

       其实我对影片最大的不满,就是把一个教育培训企业的成功过程讲得稀里糊涂的,这可能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局限,不能怪导演,但我真的很期望看到这个企业到底是怎样从蹭“美国大爷”一直蹭到纳斯达克的。毫无疑问,新东方发展史一定是一个成功处理各种发展矛盾的过程,而所有这些矛盾,往往是任何创业企业,特别是培训类企业所共同面临的,这些矛盾的解决,对于后来者才更有意义,把这些讲清楚了,才能真正让我们知道,新东方原来是这样成功的。

       说到矛盾,家族式管理矛盾和原始股东矛盾是司空见惯的。对于前者,影片里完全没有涉及到家族式背景,但事实上在新东方的发展初期,大家笑话说那时的“三驾马车”有两驾其实是母马。没有办法,在那个时期,你外招一个前台管招生,看着成麻袋的人民币,她能不心动吗,俞敏洪能放心吗?他的妈妈、老婆以及其它亲人对公司的控制之深,以及后面的退出之痛,都是中国式家族企业发展壮大所必须经历的。对于原始股东矛盾,电影讲得太简单了,莫非留洋回来的海归精英连股份增发稀释都不懂?倒是成东青要推迟上市计划时,没有一个人支持他,这一点很逼真,中小股东一定会比控股股东更愿意早日上市以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真要一时上不了市,有风投套个现拍拍屁股走人也是不错的选择。

       培训类企业的发展还有自己独特的矛盾冲突和发展经历。新东方早期的牛人云集、群星荟萃,才是其异军突起、称霸市场的绝对直接原因,这一点影片没有展示出来。影片中间提到了一个教师:张冀(这个人名其实是另外一个编剧的名字),他的打分最低,还公然反对他们的教学法,但人家是资深教师,这个怎么处理,我想其实每个大培训企业都遇到过这个难办的事情。此外,新东方内部矛盾最严重的时期,反而是其分校扩展最迅猛的时期,各大分校在全国各地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就让我想到春秋战国和三国鼎立时,中原政权虽然四分五裂,对外族作战却是凶悍无比,不像中晚唐那般体大质虚。新东方的分校扩展走的是直营之路,为什么没有选择连锁加盟的形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关键。最后还有一个矛盾其实是无法回避的,就是伴随着业务的迅速扩展,“大规模复制老师”是永远绕不开的坎,只有这样,师资数量才能跟上发展要求,也只有如此,边际成本才能不升反降。教育行业也只有用福特模式,才有产业化的出路,要想像“百家讲坛”那样希望每个授课教师讲授自己的研究,就会像当年的考研那样越做越死,毫无产业可言。当然,老师多了,就要有人管老师,这个管老师的人如果教学水平很高,问题就小了;但如果这个管老师的人管理水平较高而教学水平较低,“教管矛盾”也就出来了。前几天,新东方某分校教师,因不满其主管抢自己的课而导致矛盾,最后被开除,愤而发帖于微博,这样的矛盾其实再正常不过了。总之,影片里如果有更多这样的矛盾冲突和其解决方式,这个创业的过程才算真实和完整。当然,其实矛盾的双方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这才是真实的世界。之前看《致青春》,里面的陈孝正因为一个公费出国的机会把郑微给甩了,我就想可不可以不要把他写得这么渣,如果能够加上一些“选择爱情抛弃了事业却最后输得很惨的男人故事”,会不会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行为呢?

       新东方很成功,其实也很失败。直到今天,新东方作为一个教育帝国,仍然只在其英语相关领域有所建树,完全不像腾讯一样,山寨一个产品就NB一个产品。新东方曾经做过多次与英语不相关的业务扩展,死得都很惨;即使是从其成功的英语培训自然延伸的非英语内容,最多也是半温不火,毫无霸气可言。窃以为,新东方自傲的心态、非英语业务极其不专业的水平、庞大身躯缺少创新开拓精神,是最重要的三个原因。新东方2006年就在美国上市,那时候其实很多教育培训的领域都还没有像样的企业,能做中学英语培训却不重视中学全科培训,一夜之间发现冒出来一个“学而思”时,人家已经势不可挡,后来居上。要不是后来新东方强势关注,恐怕中学英语的市场,都要叫人家抢走了。

       新东方改变了中国教育培训的格局,但他改变不了教育培训的客观规律,他的经验在他自己领域的成功,只能说明顺应了那个领域的特点,而将这些东西强加到其它教育培训领域,只会水土不服。成东青在学生面前作贱自己的爱情,“她出国前一夜还把我给睡了”,以逗大家的开心和好感,他成功了。但这样的段子,要讲给年纪较小的中学生和小学生听,或者讲在公务员培训的课堂上,即使大家当场笑了,笑过之后也是吃了苍蝇一样的感觉。而新东方引以为豪的大班教学和演讲式教学,在理科课堂里,也是那么的无力。同时,新东方原有领域的巨大成功导致了极大的心理和文化优势,致使任何领域的拓展和创新都会被或多或少的边缘化。如果得不到承认和尊重,再多的钱也留不住最有才华之人,更何况,给的钱也不怎么多。

       很早之前我在长春新东方带课,中午吃饭时大家凑到一起来,听英语老师们开始讲一个刚刚找来的段子:庄重老师的邻居生了个孩子,慢慢长大后会叫爷爷了,结果第二天他爷爷死了,再过些天孩子会叫妈妈了,第二天他妈妈也死了,再往大长之后孩子会叫爸爸了,可是第二天他爸爸没有死,但庄重老师死了(庄重是当时的分校三把手、部门主管,现任沈阳新东方校长)。说完之后所有英语老师都哈哈大笑,只有我一个人愣在那里,大家于是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这个“数学老师”,问我是不是听不懂,还是没有幽默感。于是我问他们:为什么孩子的爷爷会死呢?他们突然哑口无言,于是我接着说:说明在这个故事里,不止一段不该有的孽缘。他们终于确实是听明白了,但仍然都不说话,看得出来,他们不是在敬佩我的逻辑严密,而是坚定了自己“教数学的都是怪物”这一论断。

       再后来一次,杭州新东方校长请我去给他们的理科老师做培训,一位初中数学老师拿着自己写的一首诗作为开课辞,让我听着很郁闷。当时新东方各大分校都要搞理科培训,但这些理科新老师的学习对象都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英语老师,于是写诗、唱歌、讲笑话、秀口才等等各种方法全部用上了,他们觉得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炫的,全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舍本逐木”。课堂的形式是建立在内容基础上的,那些英语老师是在内容基本功上下足了功夫(包括自己下的功夫,也包括从其它老师那里学来的功夫)的基础上去拓展形式的,而且选择的形式也是适合其内容特征的。我就跟那个老师说,你写的这个诗一点特色都没有,更不要说你的文采还比那些文科出身的英语老师差远了。于是,我拿出之前自己写的一首数学诗(在网络上被传为“清华大学数学老师的浪漫情书”)给他们看,告诉他们数学老师同样可以文采飞扬,数学课堂同样可以幽默活泼,但绝对不是英语课堂的那种形式,而必须要有数学科目自己的特色。英语课堂展示语言和口才,数学课堂要展示思维和逻辑。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新东方也学会了改变。小班开始代替大班,续班率开始代替简单的打分,非英文的文化也开始有了一席之地。但如果这种转变可以再早一些,也许新东方可能变得更加伟大,但就现在看来,他的“英语教育帝国”的帽子是摘不掉了。同样学会改变的,还有在爱情中受挫的王阳,阅遍丛花的他最后选择了毫不出众的李萍,只是缘于她征服了这个男人的胃。“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生活,才是值得的”,这句话你有感触吗?有人问俞敏洪,你把老婆孩子扔到国外,自己一个人在国内逍遥,你老婆对你放心吗?俞回答说,他已经跟老婆签了协议,如果背叛了老婆,他就净身出户,财产全部归老婆,于是他老婆就彻底放心了。哈哈,这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男人,他深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也深深知道自己老婆是值得自己这样做的女人。上面这段是他喝到半醉时给大家做讲座时我听他说的,所以我相信绝对是真的。但我后来听说新东方的第一大股东不是俞敏洪,而是他妈,我就再一次零乱了,哈哈。

       到了最后,我要说说这个片子所宣扬的那点东西了。拜金主义和中国人的自尊是两针最有力的鸡血,就像《创关东》和《叶问》等剧一定要扯上日本人特别坏一样,普通观众最喜闻乐见的就是这些东西,就像中国人一直喜欢窝里斗一样,从文革到砸新梦想,再到砸日本车,一直就没有变过,这些真的是我们需要反省的东西。新梦想的上市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有钱了之后就各种了不起,这种由自卑引发转变为暴发户的心态,不能说新东方没有,但影片明显是强化了这种感觉,价值观的引导还是有点小问题,不过还算在我的接受范围之内。其实我觉得主要还是影片把新梦想的成功过程描述得太稀里糊涂了,莫名其妙的发财让人看不到真正成功的意义和本质。所以我想,如果能把这些东西讲得更清楚一些,就更好了。

       总之,这部电影我还是蛮喜欢的,新东方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感谢新东方让我看到了什么叫群英荟萃,什么叫才华横溢,更感谢我自己亲爱的华图,让我得以施展才华,让我可以比自己看到的人更优秀。

       注:作者为华图教育集团 师资培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