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最关注的“城市、大学、专业”选择上,到底应该优先考虑哪方面的因素?

高考志愿填报在即,城市、大学、专业优先级如何选择?

2022-06-18 10:51:21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张蔚斐  

  图|pexels

  文|张蔚斐

  来源|成长的可能

  编者按:高考尘埃落定,高考志愿填报在即。在家长最关注的“城市、大学、专业”选择上,到底应该优先考虑哪方面的因素?

  相关的学者、创业者是如何建议的?他们有的人认为城市很重要、也有人认为专业应该是第一考虑条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发表在评论区共同探讨。

  本文根据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知名学者教授储殷、网易CEO丁磊相关视频访谈和直播口述内容整理。

  #1

  俞敏洪:选大学要远离家乡,选大学比选专业更重要

  先选学校还是先选专业?选大学本身比选专业更加重要。大学的氛围、气质、历史其实比专业更加能决定一个人能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大学相当于一个模子,塑造了你。当然前提是这个大学相对比较宽松,你进了这个大学还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更换自己的专业。

  在大学,选专业尽管重要,但并不那么重要。比如说前两天,我跟樊登对话,樊登是西安交大工科的,但是后来创业做了文科,读书会完全是人文的东西。他跟我说,他原来的工科的基本功底,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对他现在从事的事业和他做的人文的东西也有巨大的好处。

  所以这是我要强调的:如果是为了毕业以后这个专业能拿到一份好的工资在学习,那极有可能等到四年毕业以后,这个专业社会已经不需要了,或者说人才已经很拥挤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重要的是:通过大学四年学习,找到你从内心喜欢去从事的那件事。

  

  大家想想,四五年前有大数据吗?有元宇宙吗?没有,所以现在就想选一个专业让孩子过一辈子这件事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孩子在大学里学到基础。

  在选择上大学时,在选择地区上有三个原则可以遵循:

  第一、尽量离开自己的家乡。

  我一直不太主张一个人上大学的时候还留在自己出生的那个城市、地区,当然这个不是百分之百的,有的时候你最喜欢的、最好的大学可能就在你的家乡。所以也不能说百分之一百都离开自己的家乡。

  但是,如果是同类大学的选择的话,我一般比较建议我们的高中生离开自己的家乡,而且我觉得离开地越远越好,为什么?因为人一辈子就是要在地理广阔的更大的舞台上面发挥自己。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树挪死人挪活”,树挪了地方可能就会死掉,但是人要是挪动,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的话,人反而会锻炼出自己的能力。反而会寻找到可能原来根本就没有想到的这样的新的机会。

  第二、尽可能选择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

  第三、在水平够的情况下,选择在同类学校中间水平较好的大学。

  最后一点是对所有家长说的:所有家长请记住,孩子上了大学以后他就独立成人了,就从鸟窝里飞出去了,不管你多么依恋你的孩子,有一点家长一定是要做到的,就是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到哪个城市去上大学,就跟着孩子到哪个城市去居住。在我国,这样的例子不少。最后弄得孩子焦头烂额的情况也有。实际上到最后,是父母依恋孩子,使孩子自我放飞的心理受到挫折。

  #2

  储殷:如果考虑就业问题,选城市优先于选专业

  如果你不是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的家庭,对你来讲,高考填报志愿城市比学校更重要。因为你的孩子要在18岁头脑最开放、最容易见世面的时候送他去能见世面的地方。所以我经常讲,如果你是西北人,你就不要在西北读大学,如果你是四川人,你就要出四川。怎么都要出去,往哪儿去呢?往东南沿海去,往发达城市去。

  孩子要往更开化的地方去,读大学是一个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把它结合在一起。

  那么还有一种例外,就是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在一线城市,你家里是北京人、上海人,这个时候反而咱们孩子填报志愿的时候就要注意,要利用你的优势。因为一线城市的学校有一个叫做地区溢价,北京市的好学校分数都很高,但其实有些学校不值,它的教育质量没那么好,只是因为上了这个大学可能有机会留在北京上海。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在一线城市了,你就不用考虑地区溢价了,往外面考,性价比就很高。

  很多家长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提出了他们的困惑:我们家条件一般,在北京上海买不起房,所以不想让孩子去一线城市上大学。

  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教育是“往上够”,你的孩子年轻的时候往上够,说实话孩子在大城市待不下去,他自然就回来了。万一能待,你要给他一个机会。

  在好的大学面前,专业不是很重要,但是专业毕竟是个门槛。很多家长觉得文科生学选什么专业好?尤其是基础类专业该不该学?(中文、哲学、历史都是基础性专业)有很多人说,家庭条件不好的别去学哲学,还是那句话,“文史哲”专业,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但是基础学科的转型灵活度还是比较大的。很多好学校的哲学转法学的研究生,他们的学术习惯、学术能力都很扎实。“文史哲”一定是要在好学校读,一般学校读没有意义。二本院校的“文史哲”一定要慎重,尤其是哲学专业,因为很多都是扩招。

  为什么报志愿地域很重要?有人说,如果是30年前填志愿选大城市他一定赞成,但是今天应该看专业了。这个事还真可以较较真。在30年前,其实选专业比在今天选专业要靠谱的多。30年前,兰州大学和吉林大学多好啊?当然现在也很好,但是30年前兰州、长春这两座城市和北京、上海的差距有今天大吗?我们以前很多中西部的明星城市,在最近这几十年,跟东南地区的城市差距到底是缩小了还是拉大了?大家心里有杆秤。其次,这些中西部非常好的大学,这几十年间被北京上海的名校挖走了多少优质人才?

  这也分专业,如果是哲学、历史、基础物理、数学这些学科,有的时候是无所谓城市的,在哪个城市都一样。但是很多应用型的专业,像法学,很多城市法学都非常好,像西北政法、吉林大学都很好,但是他们面临一个大的问题——实习问题。法学生很重要的要有实习环境,那这些院校所在的地区实习环境都差一些。

  很多应用类的学科一定要有赖于地区的大环境,很多中西部、北方城市,城市经济萎缩,精英人才、好的产业都在往外流失,这些大学里办的应用型学科怎么办呢?为什么好的新闻学必须在大城市呢?很多地方有多少好的质量的传媒公司可以让他实习呢?所以到底让孩子学什么专业,要分清楚。如果你想按专业填,并且你的大学是国家重点的,双一流的、985的,那可以的,不能说专业优先没道理。

  但是最主要的是你的大学是什么大学,如果是在二本院校、专科大学上一些所谓的名校教授推荐的前沿的热门专业,学校有这个实力做人才引进、开设实验室吗?这些二本院校的前沿专业很多是忽悠。很多人问,学电子商务好不好?网络新媒体好不好?这些是专业吗?但你要说这些专业到底能教多少东西,跟你自学到底有多少区别?这些赶时髦的注水专业太多了。在这样的大学里按专业选很容易受骗,前几年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坑”了多少人?

  像二本专科,很多时候就是只读个本科,读完就要就业,就业就要看就业环境,那么就业环境、工作机会肯定是经济发达地区好。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读的是二本、专科,那肯定是要挑城市。

  所以志愿填报的时候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越是“贵族”类的技艺,越要到好学校读。哲学、历史、艺术,一定要到好学校读。

  二、一般性的、偏应用的,你要看专业分布。

  三、再往下,为了好就业的,你要看地域。

  当然,如果孩子对某一类专业特别排斥,也要遵循孩子的兴趣。

  #3

  丁磊:专业>学校>城市,父母要做好专业引导

  父母在孩子选专业时要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引导角色,去引导孩子未来读什么专业。让他看清楚10年后、20年后这个专业发展的路径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进程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18岁的孩子看不清楚,父母一定看得到。

  我们在做用户调查的时候,发现在读大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没有人给他们做引导,但我觉得这件事情上父母应该慎重地来一起做决定。

  我个人认为,报考时第一重要的是专业。在你喜欢的或者感兴趣的专业里面,一定要找一个这个专业里最TOP的学校。

  有些专业以后会没落。先寻找自己内心中的兴趣,兴趣相关的专业有哪几种可能,然后再想方设法通过互联网也好、朋友介绍也好,把这些专业的未来的路径可能性看透。

  参考资料:

  俞敏洪:抖音@新东方直播间

  储殷:《久候大实话》、抖音@储殷教授

  丁磊:网易有道精品课直播间

 

  END

  本文作者:张蔚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