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上
2019年伊始,学习类APP迎来强监管。
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时间,“学习类APP进入学校要经过备案;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等要求,都引发关注。
关键词:内容、商业模式、信息安全、备案
此次《通知》是在线教育的第一个规范,主要针对进入中小学校的学习类APP,从全面排查、严格审查、日常监管、研究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出发,在内容、商业模式、信息安全、备案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要求。
其中以下几条“红线”引发关注:
要开展全面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
学校和教师不得利用APP发布学生成绩、排名等信息。
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
要保障学生信息和数据安全,防止泄露学生隐私。
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对APP的内容、链接、应用功能、信息安全等进行严格审查,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
今后凡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不得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
《通知》公布后,一起教育科技、作业盒子、智学网(科大讯飞旗下在线教育品牌)纷纷响应政策做出承诺,多个企业表示将对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
一起教育科技承诺:加强内容审核;加强信息安全;对学生零收费;搭建预防近视体系。
作业盒子对外宣称,中央电化教育馆完成对作业盒子的备案审核,正式批复作业盒子纳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为符合教育部要求,智学网APP计划于1月10日前完成升级,并持续主动配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查、监督。
此外,1月5日,一起教育科技、科大迅飞、极课大数据、懂你教育科技、多分教育科技、思骏科技等企业共同签署了学习类APP行业自律倡议,表示杜绝杜绝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杜绝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内容;不向坚决不向学生等未成年人收费或由未成年人支付相关费用;不断提升技术防护能力,保障用户数据安全,尤其保障学生信息和数据安全,防止泄露学生隐私;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建立学习类APP进校服务行业备案制度。
监管难题:如何审核?如何备案?
教育部的《通知》划出的“红线”,有利于整顿学习类APP乱象,对不良APP进入学校起到了遏制作用,但是有专家对于执行细节方面存有疑惑。
此前,媒体报道称“作业APP成为了网络游戏的藏身之所”,多个APP被提及。而一起教育科技旗下产品“一起小学学生”软件中,学生通过做题可获得内藏的“成长世界”等多款游戏的虚拟道具奖励、建设自己的家园,因为类似于网络游戏引发质疑,媒体曝光之后,一起教育科技已于2018年10月永久下线自学板块“成长世界”。
实际上很多在线教育软件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引用了游戏的方式,但学习类APP中的“游戏”如何界定?有教育专家赞成寓教于乐的方式,他认为“如果学习类APP中的游戏环节只是让学生沉迷其中,那就是纯粹的游戏;但是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那么游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但是如何鉴定暂时没有制定出详细的标准。
此外,《通知》要求,“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学校审核之后需要“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有行政人员指出,其一,几千个学习类APP学校审核难度大;其二学校是否具备审核的能力?
该行政人员建议应建立集中审查制度,用正面清单或负面清单的方式来对学习APP进行统一备案,但要设置申诉的机制,让企业有复审的机会。
由于学习类APP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监管者的管理智慧提出了考验。
学习类APP进校路径和商业模式或生变
《通知》中要求“进入学校的APP不得向学生收费”,而且,“不得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这对企业和学校都提出了要求。
此前,一些学习类APP由学校或者老师强制全校或者全班学生使用,如果APP需要付费使用,费用则是由学生或者家长一端来支付,未来这种现象或发生改变。
“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对APP的内容、链接、应用功能、信息安全等进行严格审查”、“不得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这些要求加大了学校的责任,提高了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学习类APP背书的责任和风险。
教育部文件暂时还没下发给学校,但多位中小学校校长都通过教育部官网有所了解,他们向多知网表示,未来学校对待学习类APP会更审慎,不会强制要求学生使用某一APP,同时也会对进校的APP加强分析与评估。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巷头小学校长陈爱华告诉多知网,未来会加强分析学习类APP的设计理念、功能、应用方法是否科学,以及对教育教学的是否有帮助,更会评估收费机制、长效应用的可行性等。
雄安新区雄县第一初级中学校长王瑛对学习类APP存有顾虑,“怕APP有不良信息;怕APP盗取学生个人信息。”她指出,“学习类APP经过教育局审核通过之后,学校再根据需求考虑是否引进,学校不会强制学生使用学习类APP。”
也有学校老师坦言,不会推荐班级学生使用学习类APP,除非个别学生自己自愿在家使用。
教育信息化研究人士马永纪指出,中长期来看《通知》出台是利好,对企业的商业模式有了清晰明确的规范,对家长和学生更是积极的事情。
然而,《通知》出台学习类APP进校将产生直接影响,马永纪指出,推广渠道依赖体制内的公司是个生死大考,即对TOBTOC的企业影响最大,入校难度将呈现几何级数。
也就是说,学习类APP进入中小学校的路径或许会发生变化,以前一部分企业先TO B(G)然后TO C,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由学校或者老师向学生推荐APP,再由家长付费,未来这种情况或许会发生变化,企业在商业模式上只能变成要么TO B(G),要么TO C。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免费进校园让学生下载(导入用户),后续经营收费这种模式要进一步观察,如果禁止今后任何进入校园的APP向学生收费,那就可能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向APP运营方付费购买服务,但很显然,这种经营规模会大为缩水,迫使之前靠这种模式经营的APP转变经营模式。
如果教育部门和学校向APP运营方购买即为政府采购路线,那么就是教育信息化的路径,教育信息化正是教育部不遗余力推进的事情,但教育信息化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学习类APP或是新场景下新的矛盾点。
在熊丙奇看来,学习类APP还是要立足市场竞争,由学生(家长)自愿选择,当然,这会增加营销获客成本,而且家长对没有进入校园的APP信任度有限,这就要求APP真正重视质量和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