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网3月9日消息,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代表教育领域向两会提案,就促进和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政策提出建议。
俞敏洪提出,农村学校建设在“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集中办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本思路下,大规模的撤点并校没有达到预期中的“让绝大多数乡村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实际效果。
俞敏洪建议: 1.专门制定促进和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在经费支持、师资供给、校园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尤其是在经费上应加大投入,优先保证农村教学点有充分和独立的教育经费。
2.采用“一校多点,捆绑式发展”,建立中心校或中心寄宿学校和多所卫星式小规模学校捆绑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教师轮流任教制度,实现当地城镇中心校与乡村教学点共享优秀教师资源。
3.给老师更好的待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小规模学校长期任教,对于在乡村教学点任教的老师,在薪资待遇、子女入学、评优晋级等方面享受优先权。
4.优先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利用互联网直播、录播、“双师课堂”等新手段,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弥补优秀教师缺乏的难题。
俞敏洪还表示,国内打工子弟学校发展状况却令人堪忧,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面临着无办学资质、无固定校舍、软硬件发展滞后、教师流动性大、公用经费补助无法落实等问题。越来越多的打工子弟学校由于受到政策和经费等影响已经或者即将关停,流动儿童面临无学可上的困境,不得不失学或被迫“回流”至农村,加大留守儿童比例。
俞敏洪建议:1.制定全国性的实施细则,确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中要求的义务教育“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2.进一步改革义务教育经费支付方式,建立全国统一的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体制。
3.扩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简化和降低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将流动儿童的入学率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4.国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民间力量举办打工子弟学校,政府根据学校接纳的学生人数拨付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并与公立学校享受同等待遇。
附俞敏洪提案原文:
一、
案由:关于促进和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建议
提案人:俞敏洪
提案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因为这些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起到了兜底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
遗憾的是,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集中办农村寄宿制学校,曾是我国2012年之前乡村学校建设的基本思路。虽然国家强调在“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但许多地方政府却将减少财政支出和“提高效益”作为优先目标,农村学校的撤并规模远超实际需求。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我国农村地区有19.36万个教学点,到2010年时仅剩6.54万个,减幅达66%。
大规模的撤点并校没有达到预期中的“让绝大多数乡村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实际效果。就像前段时间大家关注的“冰花男孩”王福满所遭遇的一样,对走读学生来说,撤点并校后出现了“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同时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日益严重。对寄宿学生而言,撤点并校后仍有很多学校寄宿条件极为简陋、卫生条件差、营养水平较低、课余生活匮乏、生活老师缺位,住校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差,课业成绩不甚理想。
更深远的影响则是,学生进城切断了农村儿童与乡村文化的传承通道,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文明的凋敝。
针对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提出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保障学生就近上学的需要……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以下称《报告2017》)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教学点有8.68万所,较2012年增加了2.43万所,但远不及1995年时19.36万个教学点的一半。不仅数量偏少,大多数小规模学校仍存在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国务院参事室与四川省参事室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仍存在教育资源倒挂现象严重、小规模学校难留好教师、语文和数学之外的课程开设率低等主要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以及当前教育发展现状,决定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将会长期存在。为了更好地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变“小而弱”为“小而美”,真正地推进教育公平与均衡,特建议如下:
1.专门制定促进和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在经费支持、师资供给、校园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尤其是在经费上应加大投入,优先保证农村教学点有充分和独立的教育经费。
2.采用“一校多点,捆绑式发展”,建立中心校或中心寄宿学校和多所卫星式小规模学校捆绑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教师轮流任教制度,实现当地城镇中心校与乡村教学点共享优秀教师资源。
3.给老师更好的待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小规模学校长期任教,对于在乡村教学点任教的老师,在薪资待遇、子女入学、评优晋级等方面享受优先权。
4.优先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利用互联网直播、录播、“双师课堂”等新手段,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弥补优秀教师缺乏的难题。
二、
案由:关于落实义务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政策 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建议
提案人:俞敏洪
提案内容:
近年来,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一直是中国最受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之一。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新公民计划发布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以下称《报告(2016)》)显示,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7亿,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处于“流动”中;截止2014年底,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大约为1300万,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为79.5%,仍有超过200万的流动儿童未能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只能在民办学校或者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大多数进城务工家庭往往因民办学校费用比较高昂,而将打工子弟学校作为随迁子女入学的主要选择。
而目前国内打工子弟学校发展状况却令人堪忧。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面临着无办学资质、无固定校舍、软硬件发展滞后、教师流动性大、公用经费补助无法落实等问题。越来越多的打工子弟学校由于受到政策和经费等影响已经或者即将关停,流动儿童面临无学可上的困境,不得不失学或被迫“回流”至农村,加大留守儿童比例。
以北京为例,《报告(2016)》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入学门槛提高后,同期小学阶段入学非京籍人数5.52万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14万人,较2013年分别减少了1.97万人和1.87万人,同比降幅分别达到26.25%和37.28%。2006年时北京共有300所打工子弟学校,截至2014年,北京市有127所打工子弟学校,八年间,这类学校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制约打工子弟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费问题尤为突出,也最为根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5年1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提出: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此前国家财政对于义务教育经费的支付,是按照户籍划分,而非按照地方实际受教育的人数划分。比如一个贵州小孩跟着父母在北京上学,国家拨付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是给贵州,而不是北京。所以,实现义务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是保障流动儿童在生活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关键。
但在实践中,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涉及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责任,由谁承担、怎么承担、承担比例的具体问题仍缺乏具体细则,导致义务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的好政策迟迟得不到有效执行。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中国数以千万计流动儿童的前途发展,更会导致中国阶层的进一步撕裂。从某种意义上讲,流动儿童的教育,比城里孩子的教育还要重要,因为只有教育,能够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他们同样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不能让他们变成祖国的绝望。
为保障中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的享受优质的教育机会,特提出如下建议:
1.制定全国性的实施细则,确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中要求的义务教育“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2.进一步改革义务教育经费支付方式,建立全国统一的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体制。
3.扩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简化和降低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将流动儿童的入学率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4.国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民间力量举办打工子弟学校,政府根据学校接纳的学生人数拨付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并与公立学校享受同等待遇。(多知网 黎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