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涯规划课程切入,看“新生涯”如何把握新高考机遇

2018-02-22 10:34:01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黎珊   0条评论

  文|黎珊

  随着新高考在全国的步步推进,多知观察到,中学生涯规划市场也在悄然生起,新生涯是其中的一家,其创始人田园在哈工大(威海)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十几年,2017年底,正式“下海”,专心投身在这一新兴赛道。

  一群大学老师的“生涯规划”

  在正式“下海”前,田园从2001年留校哈工大开始,参与了公寓管理、教育管理、助学到辅导员等一系列学生工作。在大学里,田园看到,“有很多大学生们对未来和前途感到迷茫、纠结,个别学生会选择逃避,沉迷网络,耽误了大好青春。大学不是终点,进了大学,仍然需要给孩子树立好的学习目标。生涯规划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必修课。”

  而从2002年起,田园就一直关注高考报名动向,“会有很多人过来询问高考志愿填报的事情,那个时候的高考更多是分数匹配——什么分数进什么学校。”

  2008年起,教育部倡导普通高等院校开设“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哈工大统一组织相关老师进行生涯规划培训,并给学生上课。当时做学院团委书记的田园也开始忙碌起来,开始学习并设计生涯规划课程。“当时就觉得这件事非常好,很适合解决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之前虽然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培训课程,但单给学生找痛苦的根源,总还是觉得有所欠缺。还需要给孩子在指出问题后找到未来发展目标,给他动力。”

  找根源是“往后看”,找目标是“往前看”——生涯规划正是学生需要的。

  要学就要学精,出于对生涯规划的热爱,除了学校组织的培训课程,田园还自学了很多其他课程,“基本上当时市面上已有的课程都学习了一遍,都是自费去完成。”

  越学越觉得有趣,田园开始思考,在大学里转专业的情况太多了,应该在学生最初高考报名选择专业的时候就需要“灌输”生涯规划的内容,而不是仅以“考上好大学”作为升学目标。志愿填报,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分数匹配学校,学生需要从更早期开始做规划。

  据麦可思对部分院校2015级、2016级的本科新生的调查,有1/8的本科生有转专业的意愿。其中,近1/4新生认为所学专业非首选想转换专业。即便是所学为首选专业的新生,其中也有1/13的新生想要转专业。

  准确的高考志愿填报,越来越下沉成为K12学生的刚需。新高考改革,已经从招、考两方面对生涯规划做出引导,一方面,考录模式由原来的院校匹配转为专业匹配,另一方面,学生通过“6选3”科目选择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身处大学,使田园这样的大学老师对学生对生涯规划的需求有更深刻的感知。

  “我们有一帮做生涯规划的教师团队,我愿意去张罗。”田园说。

  终于在2013年,这帮老师迈出了大学,开始“下沉”,在中学里宣传生涯规划的理念。

  几百人的讲座,校方听罢后说“您给我们讲课吧,一两次的讲座只是个启蒙,我们想让孩子们多了解学习。”这是当时一些初中学校提出的要求,田园说“对于高中,很多学校时间很紧张,从课时上来讲,一个学期只能有一两次讲座的安排,不像现在新高考后高中也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

  既然要讲课,就需要研发系列课程。“大学里的生涯课程和高中不一样,不能照搬。”田园说。中学的课程,一个班40-50人,学生需要互动,还需要想办法让孩子觉得有趣易接受,适合中学孩子的认知。

  授课、磨课、写教材、推广——这是前期的状态。

  白天上课,晚上熬夜写书,10位老师,20万字。“团队全是女同志,这里面有辅导员、团委书记,都是做学生工作的人,是一群真正热爱生涯的人。”

  2014年,高考改革开始,中学的生涯需求开始萌生,田园开始做师资培训。

  田园说,推广课程最快的方式,是做师资培训,让老师们学会生涯规划,可以在学校里把生涯规划课程深入持久的开展起来。

  10位老师也就此开始了两轮磨课。

  1周1次到中学上课,1-2月碰头研讨,总结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改进并形成教材。“教材不能是理论的,枯燥的。中学课业繁重,生涯课程不是考试科目,要吸引学生,就要落地实用,生动有趣,所以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生涯小故事,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生涯影子,通俗易懂的了解生涯知识。”

  在磨课的过程中,田园在山东确定了四所具有不同特色的中学。一所是当地顶尖的公办中学,生源优质,一所是当地领先的私立中学,每年有近20%学生直接出国;第三所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公立学校,生源大部分是务工子女,80%的学生有职高类的需求;还有一所是普通公办中学,具备大多数中学的生源特点。

  而对四所学校的探索,也让新生涯探索出了一套中学生涯规划解决方案。

  生涯规划落地K12,是刚需还是被动?

  去年,田园会参加几十场的研讨会。

  自2014年新高考改革后,从上海市、浙江省开始,到其他的地区,各种高考研讨会层出不穷,这几年,田园的感受是,前几年各领域专家奔走相告,需要重视生涯规划,校长们还在“启蒙阶段”。但2017年,明显地感觉到,校长们很务实,迫切需要能落地的东西。

  田园回忆,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校长直接站起来,对台上演讲的专家说道,“能不能告诉我,该怎么做?”

  实际上,真正开设起生涯规划课程的学校很少。

  “很多学校的痛点是,研讨会参加了很多,但由于偏于理论,各式培训又较为分散,校长、老师在学在简单的培训后,还是开不了课。即使是开了课的学校,课程不成体系,没有落地,没有全面的生涯规划的后续支撑,很多学校能把课程零零散散地上起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背后的原因,首先是师资的缺乏,每个学校有1-2位能够开展“生涯规划课”的老师,一些学校的现状是,由德育老师、心理咨询课的老师教授生涯规划课程。

  中学老师的课业量本来就很大,已经很难有精力去做生涯规划课程的研发。

  生涯规划课程的直接目的是“选科”。

  中学老师对大学专业并不太了解,国内大学共2914所,有普通高校2366,独立学院265,成人高等学校283所。从哲学到艺术学12个专业门类,92个专业类,专业共506个,其中985、211,建筑老八校是哪些,工科优势的学校是哪些……“这些情况很少有中学老师能够全面的了解。”

  首先,要让生涯规划课程能在学校里有效开展起来。

  在新生涯的课程体系设计中,线上,新生涯将课程模块化,对学生提供提供测评、选科、大学专业解读、数据系统查询服务,普及化的课程主要以10分钟的小视频方式展现;在线下,针对学校及老师,提供生涯师资培训、教材配套、生涯活动。此外,新生涯还提供学校软硬件配套、家长智慧课堂,对于C端,为学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咨询,在寒暑假提供研学营,“去大学里,看学校特色,参观不同专业的实验室,让大学老师、大学生讲讲学校的专业和发展”——这是田园的背景优势。

  针对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新生涯对学校进行集中的师资培训和后续督导,帮助学校完成生涯规划校本课程的落地。此外,每两个月进行一次督导,和老师们定期交流,一学期做两次公益讲座。

  田园已经辞去了高校工作,走出体制,正式投身到更大范围的生涯规划工作中。从山东到北京,新生涯获得了立思辰教育天使基金的投资。

  “需要用全力以赴的心态来做这件事,不能再用兼职的心态。”田园说,“女同志到这个年纪,需要很多勇气,家庭孩子,但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事,未来也很看好新高考的赛道,会坚定的走下去!”(多知网 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