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考教育的粉丝经济学

2013-09-09 07:47:23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Andy   0条评论

       多知网9月9日消息,小米和《小时代》已经在硬件和影视领域,证明了粉丝经济的强大生命力。教育圈有没有可能复制或借鉴这种模式呢?哪家机构走得更快一些?目前来看,在粉丝运营的技巧和用心程度上,可能要数跨考教育。

       周六,跨考在朝阳体育馆举办了第二届考研高峰论坛,这是一个主要面向2015年考生,以宣讲为主的营销活动,但有些新意——当天中午,CEO张爱志为前十名报考学生签单,给他们5至6折优惠,并亲自指导院校选择、复习规划和复试联系。另外,15分钟内签单的同学可获6折优惠。

       签单活动12点半开始,但11点现场就已经人山人海。当天上午,一些学生发布“总裁签单”的相关微博,张爱志还亲自进行互动。

       现场设置了抽奖环节,提供包括iPhone5、平板电脑、自行车、六折学习卡等奖品。

       期货(明年的培训服务)+产品优惠+排队+老板微博互动,是不是看到了一些小米的影子?

       小米最核心的粉丝经济学,实际上是特定人群对品牌的高度认同感,品牌再根据粉丝的需求推出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服务和产品提供商,都有基础玩转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这个名词最早产生于六间房秀场,草根歌手在演艺过程中积累大量忠实粉丝,获得虚拟礼物产生收入,秀场ARPU值最高可达千元人民币。

       小米和《小时代》,是粉丝经济的成功案例。雷军在发布会上大喊“因为米粉,所以小米”——米粉在今年上半年,就囊入700万部小米手机,创造了130亿元收入,将其市值推上百亿美元(相当于诺基亚+HTC,国内硬件商中仅次于联想)。正是基于“米粉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思路,你不仅可以看到小米手机保护壳、移动电源,还有智能电视、钱包甚至扑克和名片夹等产品。

       两部《小时代》,虽然口碑一般,但仍合力斩获七亿票房,形成强烈反差,这也是粉丝经济的强大推力形成的结果。

       在运营和“掘金”粉丝方面,跨考做了哪些工作?和苹果、小米等相比,还有哪些不足?

       一,抓住族群,制造话题

       虽然跨考粉丝不算多,几个账号加起来不过十多万,但活跃度较高,尤其在活动中,有时可获得上百个转发/评论。

       粉丝目的明确,就是考研。针对他们的需求,发布真正有价值、独家的资讯和应试技巧很重要,比如跨考官方微博发布的“考研100个常见不规则动词”、“考研复习、教你如何高效做真题”及和高教社在YY上做的考研大纲解析,都是很有用的内容。

       如果想让粉丝高度活跃,则需要抛出话题,引发讨论。跨考曾抛出过比如考研成本(费用)、专硕等话题,但活跃度一般,这也说明跨考的粉丝是弱参与度的群体。

       二,消费意见社区化,让学员参与服务环节改造

       小米强大的地方在于人人都可以是设计师:米粉在小米论坛中提出使用感受和修改建议,帮助设计团队微创新。作为服务型产品,培训课程在服务过程中需要改进的环节更多,而且这不能依靠服务提供方想当然,学员的建议才更有价值。

       跨考在微博上和学员互动比较积极,而且有跨考论坛,但论坛主要是提供资料和信息。怎么调动学员积极性,让他们参与改进服务和产品,也是值得思考的。

       三:人群线下交互?

       粉丝是一个特定的群体,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话题,所以线下线上的交流必不可少。以小米为例,每一个体验店都是个米粉聚集地,聊IT吹牛看妹子。

       这就决定了:如果想运营好这部分粉丝,除了提供交流的话题外,还要有场地。具体到考研这个事情,以学员为主导(非机构为主)的定期线下交流会可以考虑,圈定方向和科目,这个过程中机构仅作为组织方。

        四:精品战略和稀缺效应

       小米,和乔布斯时代的iPhone,都是一年一款产品的节奏。集中精力做精这一款产品,即精品战略和稀缺效应。

从这次跨考的活动上来看,稀缺已经有了(总裁签单,排队长龙),但里面毕竟有折扣的成分,用户可能为跨考的品牌排队,也可能是为折扣排队。如何把考研产品或品牌打造成稀缺资源,还需要一些技巧。

        五:体验经济和服务经济

       互联网最贴近用户的是体验经济和服务经济,这点教育培训机构普遍在做,落地就是课程试听+退课流程优化,跨考有做一些网课和面授班课程的试听。

        即便是苹果、小米,对粉丝经济学的拿捏也未必到位,更没有完全成型,跨考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能否在教育圈做出一些新意呢?(多知网 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