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到现实:在线教育如何分配学习任务?

2014-05-25 21:19:27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毕汝杰   0条评论
    围绕学习效率,已经连续发了3篇文章(《时间才是在线教育的核心资源》、《在线教育的命门是什么?效率!》、《效率决定在线教育的学习方式》),网友在呼唤——老毕,你来点更具体的内容吧!
 
    对大趋势大方向,我们都已经知道,再讨论的意义不大。对于教育,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新兵,并且教育行业也不乏能写之大牛,自己就这么冒失地谈论如何去做,恐落得笑柄。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少有人去总结自己如何做,主要原因可能是干货不外露,以前我给淘宝官方杂志《卖家》写稿时就是这么干的,自己最核心的电商运营经验决不写,以至于到最后没得可写。过去一月,把KK的系列作品一一拜读,感到这么做没什么意义,互联网的精神之一是分享,不分享又怎么说自己生活在互联时代呢?
 
    老毕写文章有宣传个人品牌的初衷,但也期望抛砖引玉,引得教育行业大牛的干货分享。言归正传——
 
       在线教育发展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以致有人认为在线教育进入一个泡沫期,有人认为现在的在线教育是炒概念,对于是否处于泡沫期,是否在炒概念,这需要商榷。不过对于在线教育无法颠覆取代线下教育大家的意见相对较为一致,尤其是K12、学前领域,学生的社会交往必须要通过学校、实体教室来实现。
 
       不过,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把学生、老师、社会三者关系处理好,并对各自在学习过程中承担的任务进行重新组合分配,在线教育有机会成为主流。
 
      老师主导的传统教育任务分配模式
 
       学生、老师、社会三者的关系属于一种经验教导行为,老师一方面教给学生知识,一方面教给学生方法去适应社会。由于人是群体性动物,学习适应社会不是天然的,而是人为了生存必须掌握的技能,在适应社会教学方面传统教育是通过学校(教室)和家长共同完成,所以,学生、老师、社会三者可以换算为学生、老师、学校(教室)、家长四者的关系。
 
\
 
       在传统教育任务分配关系中,老师起到主导的地位,像至今我们仍旧感到振聋发聩的“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马尔瓦•柯林斯)两句名言正是体现了传统教育的老师主导性。在这样的一种关系模型中,虽然学生有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可是在以老师为中心的情况下,学生只能努力适应老师“标准化”的课程,以提高自己的成绩,如果学生适应不了老师的讲课风格,成绩很难提高。
 
       在百度查找“学生成绩不提高的原因”,答案五花八门,但角度却出奇地一致,即学生成绩不提高的原因是学生问题,很少有人考虑老师的问题。如一位名师将学生成绩差的归咎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基础差。基础差只是一些学生逃避学习的借口,他不是去想办法分析和查找自己成绩差的原因,而是一句“基础差”原谅了自己,这样就不可能取得进步;第二个原因,是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不好,学习效率低,虽然努力了,但成绩不理想,经过多次考试失败的打击,最终丧失了信心;第三个原因,自制力差,非智力因素不好。只有良好的愿望,外界一干扰,他的决心和努力就付之东流了。”
 
       于是在以老师为中心的关系模型中,就出现了以下学习任务分配和角色定位关系——
 
\
 
       这种角色定位和任务分配,从孔子、苏格拉底时代开始延续至今,人类数千年的文明都是以这种方式传承,笔者认为在学富五车总量最多也就50万字的时代,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最有效的,可在今天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增长的趋势下,教育的功能已经由文明传承向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服务转变。
 
       虽然自20世纪初开始,中外教育大师们也意识到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提出“课堂还给学生”、“素质教育”、“合作学习”等理念,但限于技术的发展,知识载体依赖于课本、家长受制于工作,使这些理念只实现了很少一部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甚至还强化了老师的作用。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家长从工作中解放出来,使知识的载体变得多样化,于是就带来了全新的教育任务分配模式。
 
       学生主导的在线教育全新的任务分配模式
 
       依赖于技术的在线教育任务分配模式,学生取代老师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主导,网络系统取代学校成为知识学习的“场所”,而学校所承载的社会学习任务向家长和学生过渡,原来起到主导作用的老师则成为学生需求的挖掘者和网络系统的辅助者。
 
\
 
       在线教育任务分配关系中,网络系统、老师、家长围绕着学生的需求,三者以提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为目标。其中学校的社会学习功能除了由家长承接外,学生之间借助网络系统通过“协作关系”也会实现社会学习的目的。
 
\
 
       在线教育背景下的老师,成为学生的顾问,通过网络系统寻找学生知识盲点,并辅助网络系统帮学生完成学业,一定程度上老师仍旧发挥作用,只是在标准化的网络系统面前,老师是可以更换,“名师”存在的意义越来越小。这种趋势在今天看来貌似疯狂,但不能不说的是已经有人做了尝试,并取得巨大成功。印度教授Sugata Mitra,通过构建云端学院,让没有任何文化基础的孩子们利用来源于网络的资源和指导,进行探索开拓和协作学习,具体可以查找TED公开课《构筑“云端学院”》。
 
       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出路在哪里呢?极端一点想,笔者认为可能会消失,技术会延展教室的空间,如图书馆、咖啡厅都有可能成为教室。一组数据也证明了这种可能性,据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预测,未来15年全美4000多所大学中可能将有一半关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教学的普及。并且面对这种情况,人们还未找出让学校生存下来的解决方案,正如一位智库高级研究员所言:“我不确定是否有足够的缓冲资源,能让他们实验如何维持生存。”
 
       最后以美国教育思想者杜威的问题结束讨论信我们的在线教育一定能把问题圆满解决——
 
       “总的来看,人们有一种倾向,考虑成年人所喜爱的事情,不顾受教育者的能力,把它们定为教育的目的。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提出千篇一律的目的,忽视个人的特殊能力和需要,忘记了一切知识都是一个人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