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说企业培训这门生意

2014-04-15 21:21:12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毕汝杰   0条评论

       小资料:笔者大四时候(2007年)曾在北京一家企业培训公司做实习文案,为了协助老板完成公司的品牌定位,两月时间将国内外知名的近20家企业培训机构做了分析,最后为公司完成文案“明:是智慧的通义,晓天下之理者,晓天下至道者谓明。伦:同条理,同顺序,时空遵循秩序而运行,宇宙之理有其自然法则。明伦:明天下道法之精要,晓宇宙万物之大伦。”使用至今。

       近日在多知网看到侯瑞琦老师的《说说企业管理培训市场这个“鸡肋”》,激发起我写一写企业培训的欲望。对于企业培训领域,笔者从事的时间并不长,这些年也参加了一些管理培训、职业培训、人际沟通培训课程,有一段时间像歌迷追星一样,特别迷信陈安之、余世维、李践这些培训大师,周围的朋友都说我被洗脑了。现在早已不崇拜成功学、职业大师,可以更客观地讨论这个问题了。

       客户需求:在旁观者的眼里,企业培训就是洗脑,各种不靠谱。可对于参加企业培训的人来说,由于在企业运营中、管理中、工作中遇到难题,急需有高人指点一二。尤其2008年之前,企业培训最大的客户为中国的60后、70后中小企业老板,他们大多非商业专业,甚至一些人的学历不过高中,随着企业的规模的扩大,如何管理就成为他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当然,也不乏一些老板借助企业培训搭建人脉,为自己的公司做宣传。对于企业中层管理者和普通职员而言,参加企业培训是公司的任务,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往往也是这些人把企业培训看做是公司洗脑。

       产品:在产品方面,正如侯老师所言,“师资主要是从大型跨国公司或知名企业离职的HR,打个知识落差”,可是侯老师也忽视了另一个师资群体——大学教授。笔者曾粗略统计,企业培训机构的讲师80%来自于大学、科研部门,包括营收达到10亿元的聚成也不例外。这些培训机构通过让大学教授兼职的方式,最大程度降低了自己的成本,但同时也很难做出标准化的课程——有些老师是以赚外快的心态来为学员上课的,质量无法保证。如果一次课程影响到学员对培训机构的看法,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改善。

       商业模式:由于企业培训的门槛低,新进入者不断增多,而且完全依赖于名师,营销成本、师资成本都在急剧上升,仅通过课程难以实现盈利。虽然有时代光华这样的头领培训企业做音像出版、图书、卖网站账号尝试,可对于中小培训企业而言这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音像、图书意味着要和老师签订版权协议,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如果没有50个签约老师,就无法将图书出版、音像制作成本分摊。还有一点,老师们不愿意被一家机构束缚,他们更不乐意去签订版权协议。所以,我们看到培训企业们出版的图书、音像多是他们自己老板的作品(也是所谓名师)。

       难以规模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企业培训和中国经济发展相吻合,由于客户多为中小企业主,企业培训机构扎堆于北京、深圳两地,这些年随着电商的发展、制造企业的西进,杭州、成都、武汉等地区也有企业培训机构出现,但目前还是集中于北京、深圳。北京大量培训机构出现,不是北京的中小企业主多,而是这里的师资丰富。不过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方便搭建政商关系,中间人不是培训机构而是上课的大学教授。去年闹得纷纷扬扬的邹恒甫炮轰北大,不是没有原因!深圳有大量的培训机构,正是得益于靠近生源,珠三角的早期大老板多是台湾人,在他们的带动下,珠三角对企业培训的认知度较高,像陈安之、余世维甚至郎咸平都是成名于珠三角。可正是这种特征,培训企业很难实现规模化发展,虽然像聚成独创分公司模式在全国开设分公司,但大部分的培训企业还是倾向于把各地的学员带到一个地方上课。

       这些年,随着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和国外知名商学院的进入,加上世界经济总体不景气,企业培训逐渐成为“传统”的培训,像以前火爆的北大总裁班、清华总裁班等各类打着知名大学旗号的企业培训,已然出现招生困难。

       企业培训机构增多,鱼龙混杂,有要把行业做烂的趋势——2010年某大学总裁班为了招生竟然打出南怀瑾招收弟子的旗号,被南怀瑾本人和弟子否认并举报,2012年这个总裁班的运营公司以诈骗罪、经济罪被查抄;2014年3月号称“亚洲首席催眠师”的陈某组织微信培训,以传销罪被南京警方抓捕;还有前两天腾讯官方微博和北大新媒体官方微博同时辟谣“有培训组织以北大新媒体名义推出总裁班,高价售卖电商、微信等课程,并以马化腾先生名义招募。经查实,纯属PS!”其混乱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

       如果这种混乱不能结束,最终受害人还是行业参与者。生意就是这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