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据说,每天就有2.6家在线教育公司诞生。看到这数字,喜忧参半。喜的是作为终端学习者,将会有更多更好的学习产品选择,忧的是未来中国教培产业竞争将是厮杀一片,刺刀见红。
而更让人焦虑的是,见到很多互联网人士迁移至在线教育领域的一些做法,言必称互联网思维,做极致产品。着实让人捉急。
(1)莫忘初心:在线教育的双重性---在线+培训
说到底,在线教育还是以教育培训为核心的产业,而赋予在线这样一个前缀,也注定了产业的特殊性。当然整体产业展现不单纯是我们现在看到一干题库网,若干视频点播网等组成的,未来产业规模究竟有多大,由哪些企业构成,未可知。但一定可以遵循某些思考路径去推算。而这个路径,就是基于培训本身去思考。
狭义的在线教育实质是整个商业培训体系的一个分支。
而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目前国内的商业培训多数都是技能传递。
技能传递的过程,遵循一个等式进行(此段推理过程请参见个人另一篇文章《触摸在线教育的产品设计》)
技能传递过程=知识*输入*输出
知识=教材或教案
输入=教师为主,学习者为辅;常见动作为教授,互动。
输出=学习者为主,教师为辅;常见动作为演练,答疑。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思路都会比较清晰了,未来狭义的在线教育将围绕着知识、输入、输出三个点,进行商业模式重构,如何重构,本文不做重点剖析。
卖完关子,我们接着说在线。如果在线教育企业是提供完整商业价值的,即完成整个技能传递过程,相信我,纯粹在线是不可信的,为什么?我们经常讲现在在线教育的突破难点很多情况下在于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养成。而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单对于所谓K12群体是个困难,成人也一样。根本问题在于体制内教育和家庭教育已让我们很多人丧失自我学习能力,不会思考,没有自律,注意力难以维系,而目前急躁的中国社会映射到教培行业,也是太多的功利性技能学习,这种情况最终反馈的结果便是客户感受学习是极端痛苦的,不看不学。如何解决,有赖于客户培育,有赖于技术探索,也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理念的成熟。可以想见的是,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在线教育还得走有中国特色的路子,线上线下,混合前行,且行且试错。
(2)方得始终:回归自然是4P
看到这,各位朋友可能心有不满,文章标题说的是互联网思维VS在线教育,怎么互联网思维一句没谈。实话说,我怕过早说出来招来骂声一片。在我看来,互联网思维压根就是一个伪命题。现有总结出来的互联网思维更多的是基于某些行业特定案例提取的,有点就事论事的味道,而案例本身更多依赖于彼时彼刻的天时地利人和,有特定性,并不具备可复制性,依此提炼理论,有著书立说之嫌。依此法门修炼,早晚会走火入魔。举例来说,广受推崇的极致产品思维,会容易让众多教培人士认为只要打造出所谓极致产品,就能如小米手机在智能机领域一样,一路砍瓜切菜,所向披靡。
这是极度危险的事情,产品只是科特勒提出4P理论中的一个环节,(4P构成 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而现阶段对产品的重视大概来自于两点,一是国内消费者日益觉醒的细分需求,二是新一代企业家对于乔布斯等膜拜学习的积极践行。教培是一门需要良心的生意。生意就得遵循商业本质。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线下教培机构中,不乏太多的机构对于产品质量越来越重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产品不是运营的全部。在教培行业中的产品有特殊性,学员既是产品的消费者,又是参与产品制造的主体。基于通常意义上的人性去思考教培产品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基于学习特性去考虑。
而其他诸如价格,促销,渠道也是应该引起大家思考的关键节点。以渠道来讲,现今如沪江、好学教育等或以经验倾囊传授换取渠道合作,或以扼腕断臂般利益分成换取合作,都是积极践行商业本质的结果。
(3)相宜:互联网思维和传统运营的碰撞
话分两面说。主体依托电商案例总结出来的所谓互联网思维,并非一无是处。学习的基础来自于对于教培行业的正确认知,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从业者。更需要对教培行业怀有一颗敬畏心去学习。
如今的在线教育领域呈现出太多的娱乐化和爷有的是钱的粗暴思考,而这些对于本就行业名声不太好的教培行业不是太好的事情。 我们需要沉下心来,放下身段。互联网思维推崇粉丝经济,个人也曾经发表过相关文章,拿粉丝经济这件事来说,我们可以客观的去思考,粉丝的最终能够迸发出多大力量来自于作为产品运营者给予他们多少参与的空间和程度。小米手机可以把诸如UI、UE等繁复细节让渡出来,教培能么?我们一起来决定多少人上课?课怎么上?互动如何设计?恐怕不行。那么如何激发粉丝热情?可能更多的还需要思考。是否除了对产品赋予功能诉求,还得赋予情感诉求?而情感诉求赋予的过程,也是教培行业真正意义去践行教育使命的过程。听闻俞老师又出书了,绝境中寻找希望,这有没有给大家一些启示?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人士和具备传统运营优势的教培人士,需要坐在一起,才能碰撞出思想火花。
写在后面的话:个人以为,互联网日常干的事无非是信息的分发、收集、处理,而这些事是基于人类的各种需求,如沟通、交易、社交、学习等等,概因需求要求等级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互联网产品。互联网思维是否如某些大师总结的一样,用户、兜售参与、迭代、平台、流量、简约、极致等等,我看未必。因为针对不同需求类别的产品,互联网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人类对于相关技术的运用也不尽相同。仅仅是通过一些已有的电商案例,去总结互联网思维,覆盖各品类产品,未免有些片面了。
而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恐怕很难说清楚。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已有一些知识的学习和借鉴,而学习的取舍,决定了最终的结果,互联网思维之于在线教育,是馅饼也是陷阱。
【个人微信 billson2014 欢迎探讨】